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愈发激烈的当下,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当前,我国算力产业仍面临供需错配、生态薄弱、成本高企等挑战。同时,各方急需的算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力,而是高效智能的AI算力。
甘肃庆阳的实践证明,中国AI算力的突围之路,绝非简单的规模堆砌,而是技术、生态与战略的深度融合——以东西部资源禀赋为基,以新型智算技术为矛,以全国协同网络为势,方能锻造出兼具效率与可持续性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笔者认为,要想在全球算力竞赛中赢得主动,让智算中心“盆景”变为“风景”,各地必须打好“协同牌”“创新牌”“应用牌”。
其一,打好“协同牌”,构建全国算力“一盘棋”。当前我国算力建设存在“东部需求旺、西部资源多”的情况,部分地区智算中心“西部训练+东部推理”模式已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打通跨区域算力调度机制,推动建立统一的算力交易平台,实现资源动态匹配,强化大算力网协同效能,破解东西部供需鸿沟。各地可以联合龙头企业制定算力并网标准,鼓励“链主”企业开放调度能力,让西部绿电优势与东部场景需求高效对接,建立跨区域算力调度协调机制,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与西部算力枢纽之间搭建“算力高速公路”。
其二,打好“创新牌”,突破能效天花板。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单纯追求算力规模扩张已不可持续。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企业级通用算力中心的利用率仅为10%至15%,部分智算中心的GPU利用率不足30%,存在算力浪费现象。实践证明,能效优化比算力堆砌更具产业价值,建议各地设立绿色智算攻关计划或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重点突破芯片级节能、框架算子优化等关键技术,同时将PUE(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碳足迹纳入算力中心评价体系,倒逼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