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04-02 08:37 来源:光明日报

富有民族元素的歌曲《格桑花开》《潮起舞英歌》等登上央视春晚,穿越千年的苗绣盛装闪耀国际T台……近来,民族村寨成为不少游客奔赴的“诗与远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屡屡“出圈”走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比超三分之一。其中,既有苗绣的“无字史书”,也有藏族唐卡描绘的“精神宇宙”、羌族碉楼的“石砌史诗”等。在云南丽江,纳西族古村落中的小桥流水、古街古巷承载着纳西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群错落有致镶嵌在山水间,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也蕴藏着先民们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与发展哲学。

民族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特色发展路径的珍贵资源。传承好利用好民族文化,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做好保护大文章。充分挖掘彰显农耕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同时深度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来。

近年来,伴随着“国潮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饱含乡土味的乡村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这也激励我们盘好“家底”,系统整理和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坚持多学科联动,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丰富价值,更有力有效开展多元文化业态的开发与培育,进而激发各地文旅发展新动能。如安徽云梯畲族乡深耕畲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资源和畲族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在畲文畲艺、畲食畲味、畲族民俗等方面加大文化特色挖掘和传承,积极促进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实现了以文兴业、以文增收。

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新技术加速迭代出新,这为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AI新锦绣”不仅缩短了蜀锦设计工期,还实现了锦绣工艺品的个性化定制,助力蜀锦绽放新的光彩。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不断拓展的消费场景和文化业态,将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许多地方不断细化相关政策并给予大力扶持,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形成合力托举。未来,还需进一步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此外,让民族文化“火起来”还呼唤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文化研究者、艺术工作者等投身其中。各地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设更有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众多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潮中发挥优势、收获成长。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不断开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新路,必将激荡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

(作者:管前程,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弘扬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4月02日 08:37   来源:光明日报   管前程

富有民族元素的歌曲《格桑花开》《潮起舞英歌》等登上央视春晚,穿越千年的苗绣盛装闪耀国际T台……近来,民族村寨成为不少游客奔赴的“诗与远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屡屡“出圈”走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我国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占比超三分之一。其中,既有苗绣的“无字史书”,也有藏族唐卡描绘的“精神宇宙”、羌族碉楼的“石砌史诗”等。在云南丽江,纳西族古村落中的小桥流水、古街古巷承载着纳西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贵州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群错落有致镶嵌在山水间,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也蕴藏着先民们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道与发展哲学。

民族文化是乡村的根脉所在,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特色发展路径的珍贵资源。传承好利用好民族文化,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做好保护大文章。充分挖掘彰显农耕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同时深度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来。

近年来,伴随着“国潮热”的持续升温,人们对饱含乡土味的乡村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这也激励我们盘好“家底”,系统整理和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同时,坚持多学科联动,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丰富价值,更有力有效开展多元文化业态的开发与培育,进而激发各地文旅发展新动能。如安徽云梯畲族乡深耕畲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资源和畲族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在畲文畲艺、畲食畲味、畲族民俗等方面加大文化特色挖掘和传承,积极促进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实现了以文兴业、以文增收。

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新技术加速迭代出新,这为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AI新锦绣”不仅缩短了蜀锦设计工期,还实现了锦绣工艺品的个性化定制,助力蜀锦绽放新的光彩。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不断拓展的消费场景和文化业态,将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许多地方不断细化相关政策并给予大力扶持,对非遗传承人培养形成合力托举。未来,还需进一步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此外,让民族文化“火起来”还呼唤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文化研究者、艺术工作者等投身其中。各地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设更有竞争力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众多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潮中发挥优势、收获成长。

传承民族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不断开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新路,必将激荡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能。

(作者:管前程,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