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自虚拟世界的“亲人”持续火爆。
“女儿女儿女儿,你那边热不热?”“爸爸妈妈对你永远就是支持,不需要你给我回报。”这是一对中年夫妇日常发布的短视频内容,通常以父母的第一视角和“女儿”互动,没有说教、评判、责备,只有问候、鼓励、无条件的爱。很多人称博主夫妇为“电子爸妈”,把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发到评论区,求解心宽。
“妈妈教你各种蔬菜怎么切”“妈妈教你买肉小技巧”“妈妈陪你做手账”……还有一位被称为“电子妈妈”的博主,主打传授生活小技巧。相关视频下,有网友留言“谢谢你,我的互联网妈妈”。
家庭残缺者通过网络上的“爸妈”弥补亲情缺憾,感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真实温暖;家庭圆满者从相似的场景中,回味自己的幸福时光。粉丝看的是“别人家的爸妈”,更是想象中的理想父母。电子“认亲”,乍一看新鲜,实则是不同形式的情感寄托变着花样出现。“这不就是年轻人的‘靳东’吗”,有人一语道破。的确,从“靳东”到“秀才”“一笑倾城”再到“建国”,“中老年收割机”层出不穷,本质上也是因为中老年人需要有一个情感寄托。如果这些中老年粉丝“网速”够快,也可以将这些博主称为“电子伴侣”“电子朋友”。人都有情感需求,网络是实现满足的途径之一。
与许多中老年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甚至因“靳东”等“电子伴侣”与现实伴侣产生龃龉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能认识到“电子父母”是情感慰藉,少有“入戏太深”的。也正因此,来自虚拟世界的“亲人”的出现不是坏事,还能起到“情绪按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