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山西运城一男子原本购买了总价15113元的家庭机票。之后因出行计划有变,准备改签机票,结果误操作成“退票”,被扣除了14263元。之后该男子联系客服咨询,结果客服将问题甩给航空公司,而航空公司称未收到订票和退票信息。几经协调,平台只退款5221元。(4月1日 大象新闻)
高先生提前4个多月退票被扣94%,近万元的扣费让人费解,而平台“按规则需扣除手续费”的回应也让人难以接受。这场看似偶然的消费纠纷,实则暴露出机票销售领域根深蒂固的“规则霸权”。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与航司编织的“规则迷宫”,正将普通消费者推向维权无门的困境。
数字购票的便捷性背后,潜藏着企业转嫁风险的精心设计。机票销售链条中,平台以“技术中立”为盾牌,航司以“国际惯例”作挡箭牌,双重规则叠加形成完美的责任真空。高先生5分钟内的紧急申诉,撞上的却是冷冰冰的技术围墙——系统完成扣款的效率,远超人工服务的响应速度。在固定算法的刻板处理下,企业利益凌驾于用户体验之上。
退改签规则的模糊性绝非技术难题,而是利益至上的商业策略。航司声称的“阶梯费率”层层递进,平台自定的“手续费”堪比无底洞。当某航空公司的“一定条件”、同程的“特殊规则”成为行业通行的“黑箱操作”时,消费者实质上在为企业的模糊条款买单。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规则的不确定性正在异化为“看人下菜碟”的弹性空间——投诉力度决定退款额度,本质上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