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虚拟空间”,岂可沦为“偷窥”之地

2025-04-02 08:19 来源:红网

近日,一款名为《监寓》的真人互动影像游戏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游戏中,玩家将操纵角色,潜入房间安装摄像头进行远程偷窥,并推动剧情发展。在被举报下架前,《监寓》在国内知名游戏平台上Taptap上吸引了超三万人次预约。

在游戏介绍中,制作方公然宣称:“每个人都有想偷窥的人吧...... 加入组织吧,可以满足你的偷窥欲,可以出卖住户的情报还债,最重要的是不用怕被抓。”正是这番充满诱导性的话语,将《监寓》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

无论如何,游戏所在的虚拟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

作为物质世界的补充,电子游戏本应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例如《初音未来·世界计划》等韵律类游戏,要求玩家根据音乐韵律打击音符,让人在律动中得以放松;《我的世界》则鼓励玩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其实,“偷窥”类题材的游戏并不新鲜。《旁观者》(Beholder)和《不要喂食猴子》(Do Not Feed the Monkeys)等游戏都曾以窥探、监视的形式推动剧情发展,引导玩家了解故事中NPC的秘密,均收获玩家较高的好评度。与之相比,《监寓》采用真人题材,配合极具诱导性的宣传,试图将“监视”从表达观点的手段渲染为满足玩家恶趣味的目的,从而吸引猎奇人士游玩。

在现实世界的法网越织越密的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存在“法律真空区域”的虚拟空间,企图在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实施非法行为。2022年,一位名为秋空的日本玩家就声称,自己在《VRChat》中使用了睡眠功能、戴着头显睡觉,睁开眼睛时发现正被别的玩家猥亵。《监寓》中大尺度的画面。也引发一些玩家“简直是N号房游戏版”的惊叹。可以说,《监寓》的开发商以游戏为挡箭牌,企图在虚拟空间中实施非法行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虚拟空间中的灰色地带正在越来越少,一些网络中的非法行为逐渐变得“有法可依”。作为一名互联网网民,我们不妨在上网时用心中之秤衡量行为的正确与否。不主动参与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抵制、举报,理应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态度。

包含游戏在内,虚拟空间的价值在于创造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精神世界,而非沦为逃避法律约束的欲望苗床。我们也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营造出一个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虚拟空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游戏中的“虚拟空间”,岂可沦为“偷窥”之地

2025年04月02日 08:19   来源:红网   叶宣驿

近日,一款名为《监寓》的真人互动影像游戏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游戏中,玩家将操纵角色,潜入房间安装摄像头进行远程偷窥,并推动剧情发展。在被举报下架前,《监寓》在国内知名游戏平台上Taptap上吸引了超三万人次预约。

在游戏介绍中,制作方公然宣称:“每个人都有想偷窥的人吧...... 加入组织吧,可以满足你的偷窥欲,可以出卖住户的情报还债,最重要的是不用怕被抓。”正是这番充满诱导性的话语,将《监寓》推向了道德的风口浪尖。

无论如何,游戏所在的虚拟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

作为物质世界的补充,电子游戏本应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例如《初音未来·世界计划》等韵律类游戏,要求玩家根据音乐韵律打击音符,让人在律动中得以放松;《我的世界》则鼓励玩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建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其实,“偷窥”类题材的游戏并不新鲜。《旁观者》(Beholder)和《不要喂食猴子》(Do Not Feed the Monkeys)等游戏都曾以窥探、监视的形式推动剧情发展,引导玩家了解故事中NPC的秘密,均收获玩家较高的好评度。与之相比,《监寓》采用真人题材,配合极具诱导性的宣传,试图将“监视”从表达观点的手段渲染为满足玩家恶趣味的目的,从而吸引猎奇人士游玩。

在现实世界的法网越织越密的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存在“法律真空区域”的虚拟空间,企图在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实施非法行为。2022年,一位名为秋空的日本玩家就声称,自己在《VRChat》中使用了睡眠功能、戴着头显睡觉,睁开眼睛时发现正被别的玩家猥亵。《监寓》中大尺度的画面。也引发一些玩家“简直是N号房游戏版”的惊叹。可以说,《监寓》的开发商以游戏为挡箭牌,企图在虚拟空间中实施非法行为。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虚拟空间中的灰色地带正在越来越少,一些网络中的非法行为逐渐变得“有法可依”。作为一名互联网网民,我们不妨在上网时用心中之秤衡量行为的正确与否。不主动参与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抵制、举报,理应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态度。

包含游戏在内,虚拟空间的价值在于创造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精神世界,而非沦为逃避法律约束的欲望苗床。我们也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营造出一个清朗健康、积极向上的虚拟空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