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将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作为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的突破口,力求从源头规范收费行为。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真正为企业减负,激发市场活力。(3月31日新华社)
涉企收费事关企业切身利益。为此,相关部门持续发力,促进涉企收费行为不断规范、秩序明显好转、项目逐步减少。但从过往经验看,涉企收费纷繁复杂,主体多、领域广、类目杂,具有复杂性、反复性、隐蔽性,往往容易陷入“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怪圈。比如,有的地方巧立名目,重复收费;有的地方擅自“扩容”,越界收费;有的地方大搞“隐形摊派”,变相收费……这些行为,不仅让企业承压生长、负重前行,也对营商环境、市场公平竞争造成影响。
古人讲,“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涉企乱收费是顽疾,其“受病之处”绝非简单的执行偏差,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病因。例如,不同部门、层级的收费政策存在“颗粒度偏差”,使得重复收费、交叉收费现象普遍。有的部门“业绩”与涉企收费挂钩,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利益藤蔓”……要从根本上“塞其起弊之原”,不能仅靠“运动式治理”,必须在制度上为企业撑腰,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破除“整治—反弹”恶性循环。
此次《指导意见》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其中一大亮点是“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即所有收费项目必须纳入清单并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对无依据、越权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换言之,过去企业常遭遇“政策模糊地带”,如今“白纸黑字”划清红线,既约束了权力,也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长期来看,此举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在“清单透明化、监管常态化、社会协同化”的背景下,企业有望作别“缴费焦虑”,市场活力有望加速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