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凌燕:充分发挥出口信保稳外贸作用

2025-04-01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业务数据显示,中国信保全年承保金额首破1万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0%,支付赔款增长11.7%,服务支持客户数量增长12.4%。相较于同期我国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美元计)增速3.8%和出口总值增速5.9%,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外贸中的渗透度和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8.6%。

  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取得突出成果,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相对稳定,商业活跃度有所提升,加上一些国家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催生出抢订单等行为,企业出口规模显著增长,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其二,稳外贸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出口信用保险被纳入多项国家及省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作为若干措施之首,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面临更多风险挑战,信用保险保障需求上升。中国信保适时在普惠业务、融资增信、资信评价等多个方面强化服务,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有力支撑了业务发展。

  这种发展态势也揭示了出口信用保险在当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特殊重要性。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4年贸易与发展报告》提出,全球贸易对GDP的占比自2008年达到25%的高峰后便停滞,加之发达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进步加速、供应链波动,全球贸易格局日益受到政治力量影响,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秩序正在被打破。在复杂形势下,我国外贸要持续保持韧性与活力,探索包括跨境电商等在内的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海外仓等外贸基础设施,推出各类新产品、新品牌,拓展更多新贸易伙伴。

  不过,求新突破的活动本身与不确定性相伴相生,不仅需要企业家精神予以推动,也需要完善的融资安排、风险防控和损失补偿等综合服务体系保驾护航。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行的、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促进制度,针对出口商等因商业或政治风险导致的不付款或违约进行赔付,本身就具有损失补偿功能;也因为其风险保障功能,间接为交易对手提供了信用保障,从而为贸易融资提供了信用增级,便于与信贷服务嫁接,有助于提高融资服务可及性、降低融资成本。保险人作为风险损失的“买单人”和风险池的管理人,天然具有控制损失成本的动机和数据基础,可借助其信息汇聚、统计监测、分析预警等专业能力,帮助客户降低风险、规避损失,实现风险“减量”,对改善企业预期、提振信心非常重要。

  接下来,要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的“减震器”“稳定器”作用,坚持其政策性定位、加大创新力度,通过扩大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丰富产品种类、拓展业务范围等,更好缓解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冲击,为外贸结构优化和长期稳健增长积蓄动能、奠定基础。大力强化风险管理中枢作用,持续建设国际企业及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拓展海外资信调查和理赔追偿渠道,探索数智化、高效化变革,完善海外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有效评估并集中管理信用风险,降低风险的集中暴露,提升业务发展可持续性。

  加强探索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新模式,发挥外贸“融资引擎”功能,积极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数据显示,约90%的全球贸易依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某种形式信贷,信用保险的融资支持功能对促进贸易和支持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出口信保稳外贸促升级的功能发挥,也与其融资促进服务密不可分。以出口信用保险和风险减量服务为牵引,形成“风险转移+风险防控+融资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可显著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尤其有利。接下来,应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为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差异化保险产品和服务,助力外贸更好“破维升级”。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锁凌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锁凌燕:充分发挥出口信保稳外贸作用

2025年04月01日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业务数据显示,中国信保全年承保金额首破1万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0%,支付赔款增长11.7%,服务支持客户数量增长12.4%。相较于同期我国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美元计)增速3.8%和出口总值增速5.9%,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外贸中的渗透度和重要性得到明显提升,承保金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8.6%。

  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取得突出成果,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相对稳定,商业活跃度有所提升,加上一些国家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催生出抢订单等行为,企业出口规模显著增长,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其二,稳外贸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出口信用保险被纳入多项国家及省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2024年11月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作为若干措施之首,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面临更多风险挑战,信用保险保障需求上升。中国信保适时在普惠业务、融资增信、资信评价等多个方面强化服务,将企业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有力支撑了业务发展。

  这种发展态势也揭示了出口信用保险在当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特殊重要性。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4年贸易与发展报告》提出,全球贸易对GDP的占比自2008年达到25%的高峰后便停滞,加之发达经济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进步加速、供应链波动,全球贸易格局日益受到政治力量影响,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秩序正在被打破。在复杂形势下,我国外贸要持续保持韧性与活力,探索包括跨境电商等在内的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海外仓等外贸基础设施,推出各类新产品、新品牌,拓展更多新贸易伙伴。

  不过,求新突破的活动本身与不确定性相伴相生,不仅需要企业家精神予以推动,也需要完善的融资安排、风险防控和损失补偿等综合服务体系保驾护航。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行的、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促进制度,针对出口商等因商业或政治风险导致的不付款或违约进行赔付,本身就具有损失补偿功能;也因为其风险保障功能,间接为交易对手提供了信用保障,从而为贸易融资提供了信用增级,便于与信贷服务嫁接,有助于提高融资服务可及性、降低融资成本。保险人作为风险损失的“买单人”和风险池的管理人,天然具有控制损失成本的动机和数据基础,可借助其信息汇聚、统计监测、分析预警等专业能力,帮助客户降低风险、规避损失,实现风险“减量”,对改善企业预期、提振信心非常重要。

  接下来,要高度重视出口信用保险的“减震器”“稳定器”作用,坚持其政策性定位、加大创新力度,通过扩大承保规模和覆盖面、丰富产品种类、拓展业务范围等,更好缓解商业风险和国家风险冲击,为外贸结构优化和长期稳健增长积蓄动能、奠定基础。大力强化风险管理中枢作用,持续建设国际企业及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拓展海外资信调查和理赔追偿渠道,探索数智化、高效化变革,完善海外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有效评估并集中管理信用风险,降低风险的集中暴露,提升业务发展可持续性。

  加强探索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新模式,发挥外贸“融资引擎”功能,积极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数据显示,约90%的全球贸易依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某种形式信贷,信用保险的融资支持功能对促进贸易和支持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出口信保稳外贸促升级的功能发挥,也与其融资促进服务密不可分。以出口信用保险和风险减量服务为牵引,形成“风险转移+风险防控+融资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可显著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尤其有利。接下来,应瞄准世界领先水平,为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差异化保险产品和服务,助力外贸更好“破维升级”。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锁凌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