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是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基础。实践和经验表明,重点群体就业既有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需更加注重增强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首先,总量压力较大。我国每年有超1600万城镇新成长劳动力、11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另外农业劳动力仍有转移空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解决好数量庞大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面临较大压力。
其次,就业易受影响。当前,我国发展既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岗位将产生大量替代,据麦肯锡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报告,2030年至2060年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取代50%的职业。部分重点群体就业技能不足,往往更容易受冲击。
再次,就业诉求多元。重点群体就业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如高校毕业生主要是专业适配、择业观念和职业转换等问题,农民工主要是技能提升尚难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能力下降而导致的再就业难度加大问题。需针对不同重点群体,做好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因此,增强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需把握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把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做好兜底保障。二是增加需求和强化供给相结合。既要从需求侧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为各类重点群体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又要在供给侧增强重点群体就业能力,促进人岗有效匹配。三是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既要注重就业数量的合理增长,为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创造条件,又要促进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帮助重点群体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就业。四是普惠支持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既要健全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就业促进机制,不断提升就业政策和服务惠及度,又要结合不同群体的实际特点,提升政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就业促进与兜底保障相结合。既要增强重点群体就业的内生动力,又要强化与生活保障类政策的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