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春耕正忙。
旋耕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设备穿梭田间地头,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铁路部门开辟农用物资“绿色通道”……各地各部门抢抓农时,加紧推动春季农业生产。徐徐铺展的春耕画卷,彰显“春天里的中国”的勃勃生机,增添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守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重千钧。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作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
为什么不能轻言过关?
这是由客观形势决定的。总的来看,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先看需求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早已不再局限于口粮,相当部分的粮食通过饲用转化为肉蛋奶,以满足多元化食物营养需要,而这部分产需仍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口。
再看供给端。粮食生产滑坡易、爬坡难。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给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客观形势决定了,粮食安全,不能轻言“高枕无忧”。
粮食在高基数上稳产增产,潜力在哪里?
潜力在单产。这几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越来越突出。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
潜力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主食,还要保副食。肉、蛋、禽、奶、鱼、果、菌等,都是粮食。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本身就蕴含巨大的潜力。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江河湖海,都能提供食物。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建好森林粮库、海上粮仓,才能让“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