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让更多企业可感可知?北京市打出政策组合拳——据3月25日新华社报道,当天,在北京市“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对外公布,46方面200余项改革举措,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包括依法拓宽“轻微免罚”“首违不罚”事项范围,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设计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等。
“轻微免罚”“无事不扰”“高效办成一件事”……这些关键词,公众并不陌生,这也是当前不少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发力方向,有的已然成了一种“标配”。此番北京发布的工作要点,可谓一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大礼包,不仅将相关改革悉数纳入其中,而且使用了诸如“最大限度”“加快推广”“进一步强化、完善”等表述,显示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从相关报道中可知,这已是北京连续8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这某种角度上意味着,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可以“永不竣工”。事实上,避免浅尝辄止、让相关制度举措具有延续性,正是多地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北京类似,今年春节后,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密集出台举措,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优化营商环境。
在整体性的行动方案之外,一些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品牌不断升级,也是这一工程“永不竣工”的生动体现。比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自2016年启动后持续迭代,已然从最初的线下窗口整合发展到了“浙里办”APP全覆盖;深圳2021年试点个人破产法规后,2023年又推出配套信用修复机制,平衡债权人与创业者权益;安徽“包保制”最初是各级干部对口帮扶企业,后来升级为“问题闭环解决平台”,极大提升了企业诉求办结率;长三角地区推行的“一网通办”改革,则实现了从“跨省事项通办”到“高频电子证照共享”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