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职场PUA”的话术陷阱

2025-03-26 07:04 来源:南方日报

  现代语境中,“PUA”是一种通过言语打压、行为否定和精神控制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情感操纵的行为,在亲密关系中备受诟病,且有多起负面案件与之相关。而最近,部分企业的奇葩规定冲上热搜,被网友统称为“职场PUA”“新型PUA”,引发广泛争议。

  这些奇葩规定被称为“PUA”,正是因为同样有着行为否定、精神控制等色彩。比如,有媒体曝光以“盛和塾”为代表的培训模式,通过早读打卡、封闭培训、强制感恩等方式对员工实施驯化,灌输所谓企业文化、奋斗精神。这看似起到了一定效果,“有员工感动流泪、也有人拥抱老板”,实则占用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迫使员工加班加点,企业效益并未提升,更有不少老员工抗议或是辞职。

  “职场PUA”,不只近年来引发争议的“盛和塾”。此前,有公司要求员工“围绕年终大会董事长讲话”写心得,超出或不足字数,每字罚款五元;有企业规定员工“限期结婚”,去厕所要携带离岗证,实则侵犯劳动者尊严与合法权益;有些老板热衷于学某位企业家的成功哲学,不仅自己学,还硬要拉着员工一起学,美其名曰“统一思想”。当企业丢掉了主责主业,员工只是服从却没有真正认同,这样的企业自然留不住人心。

  有人不禁要问:“我这也是为了员工好,学习提升、自我管理、团队协作,难道不是成功企业必需的品质吗?”事实上,这也落入了“PUA”的话术陷阱,表面上空谈“为了你好”,实则是为了满足其控制欲,确保下属的绝对服从。从网络上众多“打工人”的心声出发,许多人更关心“薪水有没有涨”“加班有没有变多”“在工作中是否实现了个人价值”,若现实的困境未能解决,口头上的好又有何意义?

  抛开这些奇葩规定、学习材料的效果不谈,单说企业文化这一项,就不是靠一项规定、几次培训就可以确定的,需要来自企业上下的自发行动、长期磨合。员工不是机械的执行者、企业价值的盲从者,而是扮演着创造者的角色,将企业理念和个人价值对接,从而产出更多有益的成果。网友的自发分享中,有企业明里暗里、或号召或强制员工加班,既没有提供应有的报酬,也无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只不过是变相控制员工的私人时间;有的管理者提倡员工奋斗,自己却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而是借机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由此可见,并不是企业文化带有原罪,而是一意孤行、心口不一的老板“病得不轻”。

  换个角度来看,当老板们对某位企业家的“成功哲学”趋之若鹜,不考虑自家企业和员工的情况全盘照搬时,又何尝不是被“PUA”了?不同的经营领域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每一家企业也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员工,不从企业发展、员工诉求出发培育企业文化,而寄希望于外力,未尝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将培训机构看作“组织”,不停给旁人、下属“灌鸡汤”,渴望用一套理念控制他人的人,自己的精神也并不自由。总而言之,害人害己的“职场PUA”该消停了,只有真正关心员工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激励员工付出“不下于任何人的努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清“职场PUA”的话术陷阱

2025年03月26日 07:04   来源:南方日报   默 达

  现代语境中,“PUA”是一种通过言语打压、行为否定和精神控制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情感操纵的行为,在亲密关系中备受诟病,且有多起负面案件与之相关。而最近,部分企业的奇葩规定冲上热搜,被网友统称为“职场PUA”“新型PUA”,引发广泛争议。

  这些奇葩规定被称为“PUA”,正是因为同样有着行为否定、精神控制等色彩。比如,有媒体曝光以“盛和塾”为代表的培训模式,通过早读打卡、封闭培训、强制感恩等方式对员工实施驯化,灌输所谓企业文化、奋斗精神。这看似起到了一定效果,“有员工感动流泪、也有人拥抱老板”,实则占用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迫使员工加班加点,企业效益并未提升,更有不少老员工抗议或是辞职。

  “职场PUA”,不只近年来引发争议的“盛和塾”。此前,有公司要求员工“围绕年终大会董事长讲话”写心得,超出或不足字数,每字罚款五元;有企业规定员工“限期结婚”,去厕所要携带离岗证,实则侵犯劳动者尊严与合法权益;有些老板热衷于学某位企业家的成功哲学,不仅自己学,还硬要拉着员工一起学,美其名曰“统一思想”。当企业丢掉了主责主业,员工只是服从却没有真正认同,这样的企业自然留不住人心。

  有人不禁要问:“我这也是为了员工好,学习提升、自我管理、团队协作,难道不是成功企业必需的品质吗?”事实上,这也落入了“PUA”的话术陷阱,表面上空谈“为了你好”,实则是为了满足其控制欲,确保下属的绝对服从。从网络上众多“打工人”的心声出发,许多人更关心“薪水有没有涨”“加班有没有变多”“在工作中是否实现了个人价值”,若现实的困境未能解决,口头上的好又有何意义?

  抛开这些奇葩规定、学习材料的效果不谈,单说企业文化这一项,就不是靠一项规定、几次培训就可以确定的,需要来自企业上下的自发行动、长期磨合。员工不是机械的执行者、企业价值的盲从者,而是扮演着创造者的角色,将企业理念和个人价值对接,从而产出更多有益的成果。网友的自发分享中,有企业明里暗里、或号召或强制员工加班,既没有提供应有的报酬,也无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只不过是变相控制员工的私人时间;有的管理者提倡员工奋斗,自己却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而是借机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由此可见,并不是企业文化带有原罪,而是一意孤行、心口不一的老板“病得不轻”。

  换个角度来看,当老板们对某位企业家的“成功哲学”趋之若鹜,不考虑自家企业和员工的情况全盘照搬时,又何尝不是被“PUA”了?不同的经营领域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每一家企业也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员工,不从企业发展、员工诉求出发培育企业文化,而寄希望于外力,未尝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将培训机构看作“组织”,不停给旁人、下属“灌鸡汤”,渴望用一套理念控制他人的人,自己的精神也并不自由。总而言之,害人害己的“职场PUA”该消停了,只有真正关心员工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激励员工付出“不下于任何人的努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