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献是反映日常生活的史料,对于正史记载而言或许是“配角”,却是我从事田野调查中不可割舍的“主角”。
民间文献隐身于角落,将家庭故事、时代印记倾诉于无声。长芦盐场旧址,一本泛黄的家谱从墙角翻出,其上依稀写着“利民场灶户张氏”,表明这家曾以煮盐为业。河北沧州海兴县傅家庄村,村民从房梁暗格里捧出一麻袋旧物,其中有不少契约残页,字迹与盐渍交融,有的盖着“长芦盐运使司”的朱红大印,有的记录道光年间因盐价暴跌引发的家族诉讼。记载的事不算大,但意义深远。家族史是经济史、时代史的浓缩,民间文献是家族乃至民族的记忆碎片。一种责任感随之而来:探寻,必须探寻。在田野中“打捞”散落的民间文献,就是在填补正史的缝隙、感受历史的脉动。
探寻,远比想象中艰难。往往数次叩门,才换得只言片语。一次,我挨家挨户叩门到傍晚,才有一位大爷从炕头捧出半卷残破的家谱。当“康熙二十五年分家文书”几个字在暮色中显现,他难掩哽咽:“这是我们家的根儿啊,祖祖辈辈清清楚楚!”我忽然意识到,民间文献不仅是凡人史诗、史书注脚,也是历史命脉、民族文脉。顷刻,寥寥几字、重比千钧。纵万般苦,在所不辞。
正如人的记忆逐渐模糊,时代变迁也在侵蚀着记述。有一次,我们重返曾调研过的海兴县的一个村子,发现藏有契约的老宅人去楼空,空荡荡的房间让希望落了空;河北沧州黄骅市狼洼村的赵氏族谱,是我们在废品堆里“淘”到的宝藏;两函十余册的康熙年间抄本,因战乱被藏进墙洞;泛黄的纸页,清代举人的批注犹在,而今孩子们却将其涂鸦成卡通画册……在历史车轮下,民间文献耗损得仅剩断句残言。一次次经历反复说明,“打捞”民间文献,就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战,必须快马加鞭、不落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