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

2025-03-25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恰逢其时。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我国发展林下经济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国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可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发森林食物。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森林“米袋子”里有板栗、枣、柿子等,我国种植面积约1亿亩,年产1400万吨。“油瓶子”中全国仅茶油年产量就高达100万吨,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森林“果盘子”水果种类繁多,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约1.9亿吨。森林“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国林下种养每年出产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还有林菌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菜品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应该看到,各地发展林下经济虽然成就很大,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亟待补齐。林下经济主要集中在山区林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特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林下经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适配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少,种植、养殖、采集等环节基本依靠人工,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日益紧缺,生产成本加速提升,需要有力的政策扶持。当前专项扶持政策偏少,林下经济往往被“打捆”到生态建设、农业农村、地区振兴等综合性项目中。

  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各级各地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鼓励林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突破轻简化栽培、机械采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此外,应鼓励各地根据林业资源条件、区域特色,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俊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

2025年03月25日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恰逢其时。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我国发展林下经济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国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发展林下经济,可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发森林食物。森林食物涵盖“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森林“米袋子”里有板栗、枣、柿子等,我国种植面积约1亿亩,年产1400万吨。“油瓶子”中全国仅茶油年产量就高达100万吨,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森林“果盘子”水果种类繁多,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约1.9亿吨。森林“菜篮子”供应充足,全国林下种养每年出产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还有林菌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菜品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应该看到,各地发展林下经济虽然成就很大,但仍存在不少短板亟待补齐。林下经济主要集中在山区林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地貌特殊,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林下经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适配的机械化作业设备少,种植、养殖、采集等环节基本依靠人工,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日益紧缺,生产成本加速提升,需要有力的政策扶持。当前专项扶持政策偏少,林下经济往往被“打捆”到生态建设、农业农村、地区振兴等综合性项目中。

  有的放矢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各级各地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鼓励林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突破轻简化栽培、机械采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此外,应鼓励各地根据林业资源条件、区域特色,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俊毅)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