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理好营商环境中的“背街小巷”

2025-03-21 06:54 来源:北京日报

  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发展向心力的汇聚。优化营商环境,不忽视中小微企业,不忽视边边角角,方可见一地的治理用心与城市温度。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正在提升的信心、稳定正在改善的预期,为企业经营增添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是各个地方关注和比拼的大课题。

  这些年,按照中央要求,对标国际先进,北京不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营商环境显著改善。随着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完善,一大批政策措施的落地,面儿上的问题也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工作需要“由大转小”、精准聚焦。具体来说,这既包括让“服务包”的辐射范围从头部大企业向更多中小微企业拓展,也意味着政策举措由“粗线条”向“工笔画”的细化,观照大大小小企业那些更加具体化个性化的问题,打通堵点、解决痛点。

  “致广大而尽精微”。如果说,优化营商环境,前期工作多集中于搭建“四梁八柱”,确定大方向大原则,重点解决那些最为突出、诉求集中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将目光向市场深处延展,打捞那些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弱声音”,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这就好像城市治理中,不仅要打理“门面”“窗口”,也同样要重视“背街小巷”。很多“里子”问题或许并不显眼,但直接关乎营商环境的成色。比如,为吸引国际人才,相关部门建设了大型国际人才公寓,优越的硬件设施也体现了诚意。但一些外国人才来了之后,关心的是周边能不能买到自己爱吃的奶酪,有没有想看的演出。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制约吸引力的因素。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显示,营商便利度每提升1%,能带动GDP增长0.15%。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就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面子”和“里子”都是影响因子、不可偏废,且后者往往更关乎最大多数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拿出“绣花”功夫——

  落细落小落实,首要提升可见度。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必须看到,当今语境下优化营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或是此前“遗留”,或是新近“冒头”,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将焦距拉长、焦点下沉,真正走到各领域各链条一线,才能看到当时当刻的真实状况,听到广大企业的真实诉求。

  落细落小落实,必须提升精准度。众所周知,工作越往前推进,触角越多,共性将越少,差异化越凸显。尤其如今,市场经济形态多样、领域繁杂,线上平台与实体经济,销售模式、发展阶段不一样,所需帮扶各有侧重;科创企业和便利小店,产品内容、服务对象不一样,发展瓶颈亦不相同……进一步看,可能有人呼唤“托举”,有人急需“减负”,有人想要“真金白银”,有人正愁“厂房空间”。一种模板很难处处适用,只有尽可能让服务个性化,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才能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落细落小落实,才能提升送达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惠企助企政策连连,但还是有不少企业“抱着水缸喊渴”,为何?有的是可得性不足,如项目资金支持,申报管理复杂、存在诸多限制条件;有的是便利性不够,中间环节多、关联部门多,想申请的时间精力成本太大;更多的是知晓率不高,该知道的信息不知道,该早知道的未能及时知道。特别是小微企业建制精简,对政策的获取解读能力较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介和衔接工作,把宏观层面的利好一项项落实,千方百计让“阳光”照到苗上、让“雨露”润进土里。

  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发展向心力的汇聚。优化营商环境,不忽视中小微企业,不忽视边边角角,方可见一地的治理用心与城市温度。也要看到,服务企业并非一两个部门的责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正如有观察者提醒的,一个利好政策的落地,出现哪怕一个小纰漏,对整个流程或许只是“千分之一”,对个体企业而言,碰到的困难可能就是“百分之百”。将服务意识贯穿到工作全流程,一个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城市氛围形成的强大磁场,才能助推发展活力竞相释放。

  “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多方打听、四处奔波了。”谈及寻找创业孵化和技术支持服务,北京一科技型小微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兴奋不已。前段时间,北京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地图,只需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最近的服务平台,其中单位名称、地址电话、服务内容等信息一览即知。像这样的“小微企业之家”,北京计划到2027年建设约1000个。期待更多政策红包落实落细,让活跃在这里的市场主体“如沐春风”,实现城市发展的“花开满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理好营商环境中的“背街小巷”

2025年03月21日 06:54   来源:北京日报   田闻之

  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发展向心力的汇聚。优化营商环境,不忽视中小微企业,不忽视边边角角,方可见一地的治理用心与城市温度。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正在提升的信心、稳定正在改善的预期,为企业经营增添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是各个地方关注和比拼的大课题。

  这些年,按照中央要求,对标国际先进,北京不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营商环境显著改善。随着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完善,一大批政策措施的落地,面儿上的问题也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工作需要“由大转小”、精准聚焦。具体来说,这既包括让“服务包”的辐射范围从头部大企业向更多中小微企业拓展,也意味着政策举措由“粗线条”向“工笔画”的细化,观照大大小小企业那些更加具体化个性化的问题,打通堵点、解决痛点。

  “致广大而尽精微”。如果说,优化营商环境,前期工作多集中于搭建“四梁八柱”,确定大方向大原则,重点解决那些最为突出、诉求集中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将目光向市场深处延展,打捞那些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弱声音”,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这就好像城市治理中,不仅要打理“门面”“窗口”,也同样要重视“背街小巷”。很多“里子”问题或许并不显眼,但直接关乎营商环境的成色。比如,为吸引国际人才,相关部门建设了大型国际人才公寓,优越的硬件设施也体现了诚意。但一些外国人才来了之后,关心的是周边能不能买到自己爱吃的奶酪,有没有想看的演出。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制约吸引力的因素。

  据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显示,营商便利度每提升1%,能带动GDP增长0.15%。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就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面子”和“里子”都是影响因子、不可偏废,且后者往往更关乎最大多数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必须拿出“绣花”功夫——

  落细落小落实,首要提升可见度。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必须看到,当今语境下优化营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或是此前“遗留”,或是新近“冒头”,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将焦距拉长、焦点下沉,真正走到各领域各链条一线,才能看到当时当刻的真实状况,听到广大企业的真实诉求。

  落细落小落实,必须提升精准度。众所周知,工作越往前推进,触角越多,共性将越少,差异化越凸显。尤其如今,市场经济形态多样、领域繁杂,线上平台与实体经济,销售模式、发展阶段不一样,所需帮扶各有侧重;科创企业和便利小店,产品内容、服务对象不一样,发展瓶颈亦不相同……进一步看,可能有人呼唤“托举”,有人急需“减负”,有人想要“真金白银”,有人正愁“厂房空间”。一种模板很难处处适用,只有尽可能让服务个性化,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才能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落细落小落实,才能提升送达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惠企助企政策连连,但还是有不少企业“抱着水缸喊渴”,为何?有的是可得性不足,如项目资金支持,申报管理复杂、存在诸多限制条件;有的是便利性不够,中间环节多、关联部门多,想申请的时间精力成本太大;更多的是知晓率不高,该知道的信息不知道,该早知道的未能及时知道。特别是小微企业建制精简,对政策的获取解读能力较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介和衔接工作,把宏观层面的利好一项项落实,千方百计让“阳光”照到苗上、让“雨露”润进土里。

  营商环境每一次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发展向心力的汇聚。优化营商环境,不忽视中小微企业,不忽视边边角角,方可见一地的治理用心与城市温度。也要看到,服务企业并非一两个部门的责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正如有观察者提醒的,一个利好政策的落地,出现哪怕一个小纰漏,对整个流程或许只是“千分之一”,对个体企业而言,碰到的困难可能就是“百分之百”。将服务意识贯穿到工作全流程,一个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城市氛围形成的强大磁场,才能助推发展活力竞相释放。

  “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多方打听、四处奔波了。”谈及寻找创业孵化和技术支持服务,北京一科技型小微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兴奋不已。前段时间,北京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地图,只需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最近的服务平台,其中单位名称、地址电话、服务内容等信息一览即知。像这样的“小微企业之家”,北京计划到2027年建设约1000个。期待更多政策红包落实落细,让活跃在这里的市场主体“如沐春风”,实现城市发展的“花开满园”。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