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要依规添加标识了。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操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
用一句话总结《标识办法》,就是要求给所有AI生成合成内容打上“水印”、刻上“身份标识”。放在现实语境中,这一规定的推出无疑正当其时。
近些年,生成式AI、深度合成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用户只用动动手指、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利用AI工具,在分秒间收获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内容。这在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带来虚假信息传播、深度伪造等风险。
比如,AI工具让造谣成本大大降低。造谣者简单给出几句指令,就能批量制造要素齐全、迷惑性极强的内容。就在上周末,一则“顶流男星在澳门输掉10亿”的信息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热榜。公安网安部门查明,这其实是造谣者为博取流量、谋取非法利益,使用软件中AI智慧生成功能编造的谣言。此外,AI换声、换脸式诈骗横行,也让人防不胜防,
对于这些问题,事发后再去辟谣追责难度较大,已经造成的损失也往往难以追回。只有规范AI工具的使用,明确“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关键问题,才能更好地落实主体责任,引导科技向上向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