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仪式是奥林匹克的灵魂。此言不虚。
18日,希腊古奥林匹亚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际奥委会第144次全会在此开幕。当天,百余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及媒体记者乘车,在蜿蜒山路间往返四个小时,只为赴这场仅持续了一小时的开幕式。如此安排,甚至连个别国际奥委会内部人士亦有微词。
但正如即将离任的巴赫主席在全会开幕式上所言,“奥运会是对历史的朝圣与对未来的信念”,国际奥委会首次选择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作为全会开幕地,是一次寻根之旅,是向历史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誓。
行走于古奥林匹亚山谷间,时光仿佛倒流,我们也豁然领悟,这看似“作秀”的仪式感,恰是奥林匹克理想穿越千年风雨、始终闪耀于人类文明星空的密码。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本身是古希腊祭祀活动的产物,因而十分注重仪式感。在古希腊时期,奥运会获胜者头戴橄榄枝花冠的奖赏便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寓意对丰收与和平的向往。
国际奥委会自1894年创立以来,逐步形成一套奥林匹克仪式文化——从奥运火种必须采自古奥林匹亚遗址,到奥运会开幕式必须有升五环旗、运动员宣誓、点燃主火炬等环节,再到奥运会颁奖仪式要升旗奏歌……这些仪式规矩看似刻板,却是传递奥林匹克理想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欣赏这些仪式的同时,也在理解、接受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通过一个个仪式,抽象的奥林匹克价值被具化为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
难能可贵的是,奥林匹克仪式文化并非僵化不变。从北京冬奥会以“微火”创意重新定义了奥运主火炬的概念,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场地由传统的体育场内搬到开放的塞纳河上,这些变革都在昭示:真正的仪式感不是对旧程式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让仪式所代表的价值内核在不同时代都可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