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长慷慨激昂地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学会用DeepSeek时,我的学生质疑:人为什么要念书?我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它就好了啊”——据极目新闻报道,不久前,在湖北武汉某中学举行的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上,一位老师在演讲中告诉学生为何要读书: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后,收获了上百万网友的点赞,引发了许多人关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的强烈共鸣。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上述学生发出的质疑和困惑令我觉得“耳熟”,曾经也有学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读书,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而AI的出现,让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回答视角。
在传统认知里,读书学习的意义十分明了——改变命运、建设祖国。眼下,当ChatGPT能写诗、DeepSeek能解题,连作文都能“一键生成”时,我们每天熬夜刷题、背古文、算函数,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读书的“笨功夫”是AI学不会的“魔法”——比记住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AI能处理已知的知识,却难以开展未知的探索;能复制标准答案,却很难创造新的可能。就像计算器普及后,数学依然是必修课——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人肉计算器”,而是能设计算法、驾驭工具的思维能力。
退一步讲,即便AI可以代替人进行“思考”,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掌握。比如,使用计算器这个工具之前,先要学会什么是加减乘除。因此,无论AI有多神奇,人应掌握的基础科学、思维能力还是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