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900万吨,150万千瓦;12年,700余家,超3万名,1.4万余项。
探访核电工程“国和一号”,两组数字令人印象深刻。第一组,是经济与环保“说明书”:设计使用寿命60年,每年二氧化碳减排约900万吨,单机组发电功率150万千瓦。第二组,见证付出与回报:12年研发历程,700余家单位、超3万名技术人员参与,形成知识产权成果1.4万余项。
作为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位于山东荣成的“国和一号”1号机组已建成投运,助力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数字折射创新实绩。中国核电市场一度被称作“万国牌”,来自多国的技术并存。破解“卡脖子”难题,自主化国产化是必然选择。“国和一号”研发启动以来,从主泵“心脏”到核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大脑”,从核电仪控“中枢系统”到电缆、仪表等“毛细血管”,机组设备国产化率由不足60%提高至超90%。事实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关键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创新不容等待,但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研发初期,团队首先瞄准最贵、最难的设备,对小部分市场价格合理、不存在垄断的标准设备进行国际采购,从而更快实现商业化运行。随着大多数设备攻关成功,小部分采购设备的国产化问题随之提上日程。核电科研人员心里有数,誓言“避免因最后的1%卡死100%”。时下,“国和一号”已具备整机全国产化能力。
循序渐进是尊重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策略,不讲效率。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到获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场仗要打赢,既要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要懂得“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主泵国产化是一大难题。一面推进屏蔽电机主泵研发,一面启动湿绕组主泵技术方案,不同企业共同攻关,两条技术路线竞相推进并相继走通,最终实现全球领先。关键设备研制采取“双线并行”策略,提升了攻关成功率,跑出研发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