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虾仁7两冰”“磷酸盐超标”……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不仅通过保水剂二次增重,还隐含健康风险,令不少喜爱吃虾仁等冷冻水产品的网友直呼“一夜之间天塌了”。“保水虾仁”的曝光,不仅照亮了冷冻水产品行业的“隐秘角落”,也将食品添加剂的限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保水剂本无原罪。在食品工业中,磷酸盐作为合法添加剂,用于保持虾仁的水分与口感,本无可厚非。国家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添加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但一些企业却将“保水”异化为“注水”,通过浸泡使虾仁大幅增重。商家一面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一面在配料表中刻意隐瞒保水剂成分,如此双标行径,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的双重践踏。
为何“注水虾仁”能大行其道?利益驱动是核心原因——增重后的虾仁能以更高价格出售,利润空间成倍放大。而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冰衣厚度,解冻后的“缩水”往往被归咎于储存不当,维权面临重重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过量磷酸盐的长期摄入可能导致钙磷失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有工人坦言:“保水虾仁我们自己不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曝光的企业中,不乏为知名品牌代工的大厂,可见违规操作绝非个案。从“泡药”到包冰,从虚假标注到卫生隐患,这些乱象折射出行业对标准的漠视。部分企业甚至将“按客户需求定制保水率”视为竞争优势,将国标抛诸脑后。若任由此类潜规则蔓延,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健康,更是整个食品行业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