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虾仁7两冰”:过量添加保水剂别成行业潜规则

2025-03-18 06:35 来源:光明网

  “1斤虾仁7两冰”“磷酸盐超标”……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不仅通过保水剂二次增重,还隐含健康风险,令不少喜爱吃虾仁等冷冻水产品的网友直呼“一夜之间天塌了”。“保水虾仁”的曝光,不仅照亮了冷冻水产品行业的“隐秘角落”,也将食品添加剂的限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保水剂本无原罪。在食品工业中,磷酸盐作为合法添加剂,用于保持虾仁的水分与口感,本无可厚非。国家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添加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但一些企业却将“保水”异化为“注水”,通过浸泡使虾仁大幅增重。商家一面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一面在配料表中刻意隐瞒保水剂成分,如此双标行径,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的双重践踏。

  为何“注水虾仁”能大行其道?利益驱动是核心原因——增重后的虾仁能以更高价格出售,利润空间成倍放大。而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冰衣厚度,解冻后的“缩水”往往被归咎于储存不当,维权面临重重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过量磷酸盐的长期摄入可能导致钙磷失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有工人坦言:“保水虾仁我们自己不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曝光的企业中,不乏为知名品牌代工的大厂,可见违规操作绝非个案。从“泡药”到包冰,从虚假标注到卫生隐患,这些乱象折射出行业对标准的漠视。部分企业甚至将“按客户需求定制保水率”视为竞争优势,将国标抛诸脑后。若任由此类潜规则蔓延,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健康,更是整个食品行业的信誉。

  监管的滞后与乏力,为乱象提供了温床。事件曝光后,湛江、连云港等地迅速查封涉事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反应不可谓不快。但此类问题年年曝光、年年重演,折射出监管的深层困境。突击检查只能治标,若不能从生产源头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严惩违规者以提高违法成本,潜规则便难根除。据报道,海鲜类加工产品一直是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重灾区之一。对此,监管不能总是“后知后觉”。

  打破潜规则,需让作恶者付出代价。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企业自律,更需刚性约束。监管部门应建立动态抽检机制,对冷冻水产品实施全链条监控,尤其要严查代工厂和电商平台的供货源头。对于违规企业,除罚款外,可引入“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参与招投标、贷款等商业活动,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完善标签法规,强制要求标注保水剂种类及添加量,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消费者也需提升辨别能力。如食品专家所言,理性看待添加剂不等于放任企业违规。学会查看配料表、警惕“零添加”宣传陷阱、优先选择透明化生产的品牌,是消费者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一斤虾仁的“含水量”成为衡量商家良心的标尺,行业更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唯有打破潜规则,让合规经营成为底线而非天花板,才能重建消费者对“盘中餐”的信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斤虾仁7两冰”:过量添加保水剂别成行业潜规则

2025年03月18日 06:35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1斤虾仁7两冰”“磷酸盐超标”……近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商家出售违规“保水虾仁”,不仅通过保水剂二次增重,还隐含健康风险,令不少喜爱吃虾仁等冷冻水产品的网友直呼“一夜之间天塌了”。“保水虾仁”的曝光,不仅照亮了冷冻水产品行业的“隐秘角落”,也将食品添加剂的限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保水剂本无原罪。在食品工业中,磷酸盐作为合法添加剂,用于保持虾仁的水分与口感,本无可厚非。国家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添加量不得超过千分之五,但一些企业却将“保水”异化为“注水”,通过浸泡使虾仁大幅增重。商家一面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一面在配料表中刻意隐瞒保水剂成分,如此双标行径,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的双重践踏。

  为何“注水虾仁”能大行其道?利益驱动是核心原因——增重后的虾仁能以更高价格出售,利润空间成倍放大。而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冰衣厚度,解冻后的“缩水”往往被归咎于储存不当,维权面临重重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过量磷酸盐的长期摄入可能导致钙磷失衡、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有工人坦言:“保水虾仁我们自己不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曝光的企业中,不乏为知名品牌代工的大厂,可见违规操作绝非个案。从“泡药”到包冰,从虚假标注到卫生隐患,这些乱象折射出行业对标准的漠视。部分企业甚至将“按客户需求定制保水率”视为竞争优势,将国标抛诸脑后。若任由此类潜规则蔓延,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健康,更是整个食品行业的信誉。

  监管的滞后与乏力,为乱象提供了温床。事件曝光后,湛江、连云港等地迅速查封涉事企业、召回问题产品,反应不可谓不快。但此类问题年年曝光、年年重演,折射出监管的深层困境。突击检查只能治标,若不能从生产源头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严惩违规者以提高违法成本,潜规则便难根除。据报道,海鲜类加工产品一直是违规使用添加剂的重灾区之一。对此,监管不能总是“后知后觉”。

  打破潜规则,需让作恶者付出代价。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企业自律,更需刚性约束。监管部门应建立动态抽检机制,对冷冻水产品实施全链条监控,尤其要严查代工厂和电商平台的供货源头。对于违规企业,除罚款外,可引入“黑名单”制度,限制其参与招投标、贷款等商业活动,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完善标签法规,强制要求标注保水剂种类及添加量,让消费者“买得明白”。

  消费者也需提升辨别能力。如食品专家所言,理性看待添加剂不等于放任企业违规。学会查看配料表、警惕“零添加”宣传陷阱、优先选择透明化生产的品牌,是消费者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一斤虾仁的“含水量”成为衡量商家良心的标尺,行业更需要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唯有打破潜规则,让合规经营成为底线而非天花板,才能重建消费者对“盘中餐”的信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