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困在办公室”、几年累积的纸质报表塞满七八个近2米高的档案柜……据半月谈报道,当前,填写、核实、报送流程消耗掉基层干部不少时间精力。重庆市永川区2023年梳理发现,区级部门几乎全有报表需求,其中20余个部门高频下发;街道(乡镇)年报送报表1300多种。不久前西部某省排查街道(乡镇)、村(社区)两级承担的报表台账发现,乡级填报2200多种、村级填报90多种报表台账,仅一个部门就有20个报表系统、500多种报表、9000多个指标。
成百上千的报表,看一眼都让人倍感压力。表格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过多的表格报表、过频过度的材料留痕,已经让一些基层干部“围着表格转”“困在材料中”,甚至无奈地戏称自己为“表哥表姐”。当填表报表成为一种工作惯性,沦为基层干部肩头沉重的负担,不仅占据他们有限的时间精力,更损害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不利于为民多办事、办实事、啃难事。
“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表格多、报表多,原因复杂。既有督查检查考核多、日常工作活动多的原因,也有不同部门数据未打通、需多头重复汇报等因素,但根子上仍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有的地方开展工作,动辄建立数据台账,存在严重的“表格依赖”;有的地方过于看重表格报表材料内容,忽视表格背后付出的实际努力;有的地方存在以表格多少、材料厚薄来衡量工作成效的倾向,导致“表格形式主义”盛行……凡此种种,加重基层负担,异化政策初衷,背离了科学的政绩观和为民办实事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