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校园体育
【事件】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按照不高于班师比小学5∶1、初中6∶1、高中阶段8∶1的标准配备体育专任教师”;北京明确杜绝“阴阳课表”,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广东要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和各地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保障孩子们的校园体育活动。
【点评】
增强青少年体质,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广东深圳,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实施1年后,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随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共识,如何创造条件保障学生充分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答题。
加强体育锻炼,首先要在时间上有保证。2024年秋季学期以来,多地探索推行“15分钟课间”,增加的5分钟让学生课间活动更加从容。今年春季学期,北京、广东、海南等继续推动校园体育活动“加时”“加量”,确保校园体育活动量足质优。在教学安排中适度“留白”,让孩子们在跑跑跳跳中缓解疲劳、调节情绪,当他们回到教室时,学习的精神头也会更加饱满。
有了活动时间保障,还要填补设施的“空白”。在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盘活闲置“边角地”,829张乒乓球桌分布于5个校区,楼顶上、操场旁、围墙边、大树下,随处可见少年挥拍对决的身影。
类似举措,许多地方都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教室门框上方安装横杠,供学生练习引体向上;在墙面架设篮筐,学生路过时可以比一比投篮技术;将一些墙壁改造成攀岩墙,“飞檐走壁”成为校园一景……开辟空间不能只想着建设大场馆,也要因地制宜建一些小设施,更好满足学生的碎片化运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