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接受采访时称,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把手机还给孩子。当然,还给孩子的是干净的手机,可以用人工智能屏蔽掉游戏和无聊的短视频。只要把人工智能的环境还给孩子,孩子自己会用它很好地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工智能如同一阵飓风,裹挟着技术的力量席卷教育领域。“把手机还给孩子”的建议,看似挑战乃至颠覆传统教育观念,实则指向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如何让AI服务于人而非束缚人?与其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将其转化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事实上,在AI时代,将孩子隔绝于数字世界之外,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现实的。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除了化挑战为机遇,其他别无选择。
手机之所以被妖魔化,根源在于其使用场景的失控。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的无序入侵,让家长和教育者将手机视为分散注意力的“元凶”。但若以技术手段重构手机的功能边界,问题或可迎刃而解。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使用方式决定其价值。倪闽景委员强调“干净的手机”概念,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干扰信息,让手机从“玩具”变为“工具”,进而实现“工具为人所用”的目的。
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标准化魔咒”。过去,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只能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评价标准,导致少数学生被贴上了“差生”标签。而AI的介入,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都可以量身定制。但同时也需警惕“技术万能论”,若仅依赖算法推送知识,学生可能陷入被动接受的“信息茧房”。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并非消灭“差生”,而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在AI辅助下发展独特优势,而非用单一分数定义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