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融入大众生活的日常场景。无论是国家大事、社会难事还是百姓琐事,治理追求的,不仅是广泛参与,更有共识达成,不仅是“话有地方说”,更在于“说出来有人听,听后有人办,办后有结果”。
携民意而来,怀信心而归。过去一周,来自大江南北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共赴盛会,共商国是。代表委员们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通过两会的制度性安排,得到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回复,并吸纳到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中,从而推动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汇聚民声-凝聚共识-推动落实”的循环,激荡着党心民意的温暖共鸣,映照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本色。从延安时期的“豆选民主”,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普选,再到制定宪法和修改宪法时的全民大讨论……一次次改革,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拓展了中国民主的实践场域与理论形态,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各层次各领域各环节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步伐再次加速。
好的民主制度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反映民意,这是民主的核心精神所在。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大亮点即在于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贯通,形成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和运作上的协同性。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基层代表联络站越布越密,领导信箱、政务热线、网络“留言板”、热点话题回应等渠道架起沟通立交桥,民主实现的途径不断丰富拓展。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融入大众生活的日常场景,正是一种再形象不过的讲述:中国式民主不是一种定制的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但一个国家的民主呈现什么样的形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各级领导者并不是权力的所有者,而只是接受人民的委托的权力行使者,执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使命。扎根于这一土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现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反观西式民主,包括“天赋人权”与“权力转让”两大思想要素。在选举的单一叙事下,只要赢得选举,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将自己的部分“天赋人权”转让出去,此后便与“民主”再无瓜葛,即便有不满也没有有效途径施以影响,只能流于口头宣泄,根本无济于事。比较起来,中国式民主让民众“持续性在场”而非“间歇性参与”,将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统一于人民福祉,有效克服了西式民主“治理失效、国家失能”之弊,这也是“实质民主”对“形式民主”的超越。
说到底,民主制度就是为解决社会共同体的共同事务而构建的规则体系,终归要通过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落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中国,无论是国家大事、社会难事还是百姓琐事,治理追求的,不仅是广泛参与,更有共识达成,不仅是“话有地方说”,更在于“说出来有人听,听后有人办,办后有结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发放育儿补贴;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此次两会期间,一个个民生红包回应着急难愁盼,“国计”与“民生”的对话,彰显着中国民主的生机勃勃。
汇众智,聚合力,致善政。必须看到,作为一个超大规模、超复杂结构、超悠久历史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对于正确处理“个人-国家-社会”关系的要求更高,实现有效治理的挑战更多。到了当今时代,社会成员快速分化,利益日渐多元多样,民众的权益表达更呈现多样多变的复杂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拓展了民主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既最大限度倾听民声,又保持了公共理性,不至于“各行其是”;既关照每个人的利益表达,又不至于拖沓延宕,保障了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民主与效率、政治制度与发展能力紧密联系,成为实现更大的增长、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正如观察家所评析的,中国民主治理新形态囊括了包容的民主与能动的治理,是一种“良心+良制+良治”的复合道路。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形成统一高效的治理合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源源不断的能量。这道跃动于东方政治舞台的亮丽风景线,丰富着全球治理新范式,将为更多人“求解未来”提供多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