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体育课”再度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无体育不教育”,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必须承认,“重智轻体”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相比于主科,体育只是“玩闹”,低年级的怕磕磕碰碰,高年级的怕影响学习,家长和学校都顾虑不少。于是不少学校体育课被随意挤占,甚至动辄以“阴阳课表”应付检查,哪怕到操场上课,也只是走走过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身体能出汗”相去甚远。运动不足导致的结果是部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小焦虑”等问题蔓延,令人揪心。
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运动是贯穿一生的课题。尤其青少年时期,身体正处于飞速发育的黄金阶段,坚持锻炼相当于一笔长期投资,最终也会促进学习。为了让孩子与体育课“不见不散”,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比如,北京市本学期伊始推行“体育八条”,“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是其中重点,“扩容5分钟”的加长版课间,更让操场热闹了起来;广东省发布相关通知,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明确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
上好体育课从“流汗”开始,也不止于“流汗”。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才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以此观之,当下还有很多值得优化探索之处。比如不乏学生吐槽,“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喜欢体育课”,个别学校过于强调体能测试成绩,忽视学生兴趣,体育应试化倾向明显。不同学生体质不同,活动能力千差万别,这也呼吁评价机制科学、精准。着眼于此,北京市“体育八条”提出,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负荷的监测,创新评价改革方向,无疑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