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是“投资于人”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何为投资于人?简而言之,就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人”身上。我们都知道,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对象一般是基建、工程、产业等“实在的物”。而投资于人就是要从过去更关注“物”转向更关注“人”,在二者的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中实现扩大投资最优解。
为何出现这一转变?其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通过投资于人,增加人们收入、降低生活成本,让老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对未来更有信心,进而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从而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其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把更多资金资源直接作用于人,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表现。投资于人不仅是一种全面的投资观、发展观,更是一种积极的民生观、价值观,它打开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更是所有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空间。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投资是和未来打交道的“生意”,以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力度去投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何更好投资于人,还需要进行预期管理。
护航“一老一小”。投资于人有着明确的“受资对象”,而“一老一小”无疑是关键群体。细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育儿补贴……持续做好基础性社会保障,投入“真金白银”关爱“一老一小”,下功夫解决千家万户的紧要事、迫切事,民生保障的“微笑曲线”就会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