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办公会是当代中国治理实践中的一种会议形式,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承担着任务推动、信息沟通、形象展示等多种治理功能。现场办公会是由决策方召集各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进入项目建设、信访调解、应急处突等实际工作场景,直接介绍情况、共同分析问题、面对面沟通协调,形成利益相关者接受、治理主体能够执行落实的决策,推进工作向下一阶段进展的会议形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会议,现场办公会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在场感、互动感和共情感。与常规会议相比,现场办公会具有明显“看得见”的特点。“看得见”是指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问题等会议要素具有清晰可见性,尤其是治理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对话,治理问题在现场中呈现。
在现场办公会的治理逻辑中,“看见”这一核心要素由参会各方共同完成,包括上级领导识别问题并召集会议、观察干部能力;下级官员对治理“信号”的捕捉、参与信息沟通等。会议中不同面向的行动被各方“看见”,由此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制。
注意力被看见:纵向推动治理资源整合。首先,现场办公会是一种注意力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领导的承诺和注意是官员能够得到的最有力保障。现场办公会由高级别领导提出动议并召集,本身就是一个注意力配置与显示过程,意味着领导对某项工作、某个地方的“重视”。下级官员对这种“信号”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上级注意力的纵向传导,使得下级注意力配置的既有平衡状态被打破并向特定方向倾斜。”其次,现场办公会上,领导的现场决策能够消除决策层级过多导致的延误,推动政策和项目的快速落地执行。纵向推动还强化了责任落实,领导对下级单位和人员的直接要求,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有效规避执行中的拖延推诿。第三,高位推动能够突破“条块”壁垒,有效整合跨部门资源。比如,县委书记赴乡镇召开现场办公会时,有权要求县级财政部门、交通部门等相关职能单位充分发挥作用。尽管乡镇与职能单位之间可能条块关系紧张,但领导的介入可以促使资源跨条块整合。现场办公会成为整合“碎片化权威”的一种工作机制,避免了低效沟通和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