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人大代表盛弘分享了一则履职故事:一次走访的过程中,有居民问盛弘“能不能在市民公园旁边的绿道两侧开两扇门?”对于这个建议,相应小区内开展了民主征询,获得全票通过。她所在的虹桥街道,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汇聚民意民智的“直通车”。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目前,全国已设置这样的联系点54个,同时还辐射带动设立了7000多个省市级联系点,极大拓展了基层群众参与人大立法的广度和深度。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接地气”是联系点的鲜明特质,无论是法律草案的起草、立法调研,还是修改论证、立法后评估,基层群众都可以参与进来,致力于真听取真研究真吸收。从全国数据来看,这些年每10多条联系点意见就有1条被采纳,92%现行有效法律征求过联系点意见。从调研内容来看,联系点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粮食安全保障、“外嫁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调研报告,都曾为相关立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立法素材和有益借鉴。
“聚人气”是联系点的重要考量。从设置来看,联系点各有地域资源、人文风俗、历史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目的在于更好地把握统一性、兼顾差别性,确保每一部法律都能在以后的施行中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以广东的3个“国字号”联系点为例,江海联系点所在地江门素有“中国侨都”之称,南沙联系点则立足湾区、辐射港澳、面向世界,“最年轻”的福田联系点注重的是基层声音、特区实践、湾区民意。而对象方面,也努力做到覆盖不同群体,让大家“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使联系点成为共商共治的“连心桥”“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