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安城墙内,东六路和尚俭路交叉路口,有一株老泡桐树,见证着城市发展变迁。然而,这棵承载街区居民共同记忆的老树,却一度成了“麻烦”:长在路中间存在交通隐患,逢灾害天气还有其他安全风险。
砍伐、移栽还是就地保留?在解放门街道的微更新中,这棵泡桐树是一个“穴位”。街道和设计单位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让老树“原地站定”:拓宽街角,树干不再挡道;修建围挡,进行醒目标识;整理树形,枝条“横向生长”。如今,这棵老泡桐依然年年春天开出一树紫花,成为街区的“活态地标”。
城市更新中,这样的“穴位”可能是一棵树,也可能是一块布告牌、一片小绿地、一个篮球场、一幢老建筑。城市更新中,应该多运用这种“点穴式”的手法。老街区中随处可见的“居住型日常景观”,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历史与文化具体而微的载体。“点穴式”改造更新这样的节点,不仅能保留历史风貌,而且能有效塑造社区认同。正如周边居民所说,“想到家就想到了泡桐树,看到泡桐树就看到了家”。
城市更新不能盲目追求大拆大建,最好的效果是“没有大动干戈,获得显著改善”。“穴位”能成为切入点,也正是因为它可以疏通经络,落下一子而带活全盘。事实证明,一棵树也可以成为这样一颗棋子。解放门街道以泡桐树为核心元素,设计了街区景观、视觉节点,“树人”的卡通形象成为街道新IP。街道组织周边小店围绕相关主题,策划街区运营活动,居民也都参加进来。以一棵树为锚点,传承街区历史、文化记忆,打造居民休闲、聚会场所,也延伸出新的文化符号、形成了新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