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不该成为群魔抢夺的“唐僧肉”

2025-02-27 09: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教育部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要求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全面查缺补漏,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围绕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紧盯食材采购、配送、查验、贮存、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强化督学监督等5个方面,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

  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是社会的普遍关切。自“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食堂保障条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校园餐质量普遍提高。然而,相关治理很难一蹴而就,一些地方不时曝出的校园食品安全、餐费“微腐败”事件,有必要对此展开常态化治理。

  总结近年出现的校园餐乱象,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少数不法分子“从孩子嘴里夺食”,将餐费视作权力寻租、随意挪用的“唐僧肉”,导致“营养餐里没营养”。二是仍然偶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如“鼠头鸭脖”事件、学校食堂“臭肉”事件等。

  校园餐涉及的供应链路较为复杂,从采购、配送、查验到贮存、加工制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藏有猫腻。而且,学校食堂的运营方式较为多元,对学校自主经营、承包、托管等不同方式,很难用同一套方式去监管。要守护好校园“盘中餐”,让师生吃得安心、放心,还需不断查缺补漏,不给校园“蛀虫”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以陪餐制为例,一些学校虽声称设立了陪餐制度,却未能充分落实、使其发挥应有作用。2024年12月,针对“辽宁本溪一学校食堂被指疑似给学生吃垃圾桶剩菜”事件,涉事学校就被指存在陪餐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2024年11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中明确要求“确保每餐均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在膳食经费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加强规范,防止虚报冒领、克扣截留、违规挪用。对此,一些地方探索开设食堂专门银行账户,对膳食经费进行专账核算,对大宗食材按公开透明原则统一集中采购等做法,有助于保障每一笔学生餐费用到实处,避免成为“糊涂账”。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具有一定偶然性和滞后性。家长和学生常常是因为饭菜出现异物、用餐后产生不良反应后,才察觉问题。因此,只有让监督更加便利化、日常化,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比如,在普及“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减少监控死角,提高家长随手、随时监督的便利性,让校园餐制作的相关过程能被看得清楚,让学生们真正吃得放心。同时,有必要拓展更多元的举报渠道,让涉校园餐的违法违规乱象被及时发现和叫停。此前,山东等地就明确,“12345”政务服务热线、“12315”平台等均可举报“校园餐”重大违法行为,并对属实内容予以奖励。类似探索创新,让监督路径更清晰、举报方式更可及,有助于提升公众监督的积极性。

  总之,守护校园“盘中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让每一个关键领域、每一个细微环节都晒在阳光下,以切实可行的举措予以有效规范,才能真正保障好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园餐不该成为群魔抢夺的“唐僧肉”

2025年02月27日 09: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任冠青

  近日,教育部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要求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全面查缺补漏,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围绕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紧盯食材采购、配送、查验、贮存、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强化督学监督等5个方面,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

  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是社会的普遍关切。自“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食堂保障条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校园餐质量普遍提高。然而,相关治理很难一蹴而就,一些地方不时曝出的校园食品安全、餐费“微腐败”事件,有必要对此展开常态化治理。

  总结近年出现的校园餐乱象,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少数不法分子“从孩子嘴里夺食”,将餐费视作权力寻租、随意挪用的“唐僧肉”,导致“营养餐里没营养”。二是仍然偶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如“鼠头鸭脖”事件、学校食堂“臭肉”事件等。

  校园餐涉及的供应链路较为复杂,从采购、配送、查验到贮存、加工制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藏有猫腻。而且,学校食堂的运营方式较为多元,对学校自主经营、承包、托管等不同方式,很难用同一套方式去监管。要守护好校园“盘中餐”,让师生吃得安心、放心,还需不断查缺补漏,不给校园“蛀虫”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以陪餐制为例,一些学校虽声称设立了陪餐制度,却未能充分落实、使其发挥应有作用。2024年12月,针对“辽宁本溪一学校食堂被指疑似给学生吃垃圾桶剩菜”事件,涉事学校就被指存在陪餐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2024年11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中明确要求“确保每餐均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在膳食经费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加强规范,防止虚报冒领、克扣截留、违规挪用。对此,一些地方探索开设食堂专门银行账户,对膳食经费进行专账核算,对大宗食材按公开透明原则统一集中采购等做法,有助于保障每一笔学生餐费用到实处,避免成为“糊涂账”。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具有一定偶然性和滞后性。家长和学生常常是因为饭菜出现异物、用餐后产生不良反应后,才察觉问题。因此,只有让监督更加便利化、日常化,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比如,在普及“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减少监控死角,提高家长随手、随时监督的便利性,让校园餐制作的相关过程能被看得清楚,让学生们真正吃得放心。同时,有必要拓展更多元的举报渠道,让涉校园餐的违法违规乱象被及时发现和叫停。此前,山东等地就明确,“12345”政务服务热线、“12315”平台等均可举报“校园餐”重大违法行为,并对属实内容予以奖励。类似探索创新,让监督路径更清晰、举报方式更可及,有助于提升公众监督的积极性。

  总之,守护校园“盘中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让每一个关键领域、每一个细微环节都晒在阳光下,以切实可行的举措予以有效规范,才能真正保障好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