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教学合作模式正式拉开序幕。湖南省教育厅印发《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实施方案(试行)》,从政策层面为高校资源互补融合夯实了制度保障。
修学分是大学生活的“规定动作”,而“学分互认”无疑打破了惯有方式。跨校选课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也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实际上,这种育人模式已在全国多个地区落地。例如,在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共享课程,供各校学生选择;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也启动了跨校课程互选计划,让校际资源实现联动。类似方式尝试打破高校知识的“围墙”,助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之举。
减少了跨校“蹭课”的尴尬,能够在多元空间中增益学识、汲取智慧,在与外校师生的交流互动中获取别样的求学体验与丰沛的通识教育,这一切,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学习不再停留在“修学分”上,它在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构建,乃至探路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于学校而言,教学资源实现了充分共享与互补。比如,有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突出,有的学校更擅理工。跨校选课,让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互补,也给予学校更多集中优势、做强特色的空间,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当然,学生的“脚”会投票,质优的课程有可能一座难求,而“质忧”的课程或门可罗雀。当壁垒打破成为常态,高校教师就会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花精力、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好课程、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