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启智润心

2025-02-27 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春风送来温暖的讯息,校园里琅琅书声再起,新的学期开始了。不少学校将开学仪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新颖的方式进入校园。青少年身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宜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更需要我们善用教育契机,在更多青少年的心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宜与各地风土人情、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紧扣时代发展变迁,同时观照孩子们的审美培育,进行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在广东,活力四射的舞麒麟表演为学校师生送上了别样的开学礼。孩子们通过舞动的一招一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悟非遗传承的意义。在上海,孩子们走进皮影戏的奇幻光影、碑拓的历史印记、国画的笔墨诗意、面塑的指尖艺术,边玩边学,当起了“非遗小传人”。在广西,“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开学典礼相结合,学生们在指导下体验具有本土特色的竹编、傩面具、漆扇、剪纸、白族扎染、掐丝珐琅等传统技艺,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武汉,学生们与武汉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切感受剪纸艺术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必能唤醒学生心中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敬意与向往,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更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湖南,开学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花灯,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在科技互动中激发创新思维。在上海,学校通过玩转非遗“黑科技”,结合科创特色,以“非遗‘新’用”为主题,开展非遗知识竞答等活动。在西安,非遗与AI科技的碰撞,不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涵育了他们的科技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的新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AI更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科技巨变的时代,教育需做好创新和传承的平衡,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育,启发学生成长,同时也应坚持对人的培养,引导他们追求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

  今年寒假,作为热门电影主角,“哪吒”元素大火,孩子们对此喜闻乐见。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蓬勃的青少年来说,新鲜出现的事物、浓郁的环境氛围,都是培育兴趣的宝贵土壤。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入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比如,有体育老师带领学生们跳自己原创编舞的“哪吒rap”,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新疆的皮影戏社团以哪吒为主角进行创作,让学生了解作为非遗的皮影戏,希望孩子们能够借此爱上国潮文化。在西安,哪吒、DeepSeek(深度求索)、人形机器人等热门元素出现在校园,激励和引导学生们探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浸润着文化自觉的“第一课”,是对过往的深深致意,更是向未来的成长宣言。这份新学期的传统文化开端,一定能助力学生们奔赴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作者:李玉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传统文化启智润心

2025年02月27日 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李玉滑

  春风送来温暖的讯息,校园里琅琅书声再起,新的学期开始了。不少学校将开学仪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新颖的方式进入校园。青少年身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宜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更需要我们善用教育契机,在更多青少年的心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宜与各地风土人情、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紧扣时代发展变迁,同时观照孩子们的审美培育,进行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在广东,活力四射的舞麒麟表演为学校师生送上了别样的开学礼。孩子们通过舞动的一招一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体悟非遗传承的意义。在上海,孩子们走进皮影戏的奇幻光影、碑拓的历史印记、国画的笔墨诗意、面塑的指尖艺术,边玩边学,当起了“非遗小传人”。在广西,“非遗进校园”活动与开学典礼相结合,学生们在指导下体验具有本土特色的竹编、傩面具、漆扇、剪纸、白族扎染、掐丝珐琅等传统技艺,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武汉,学生们与武汉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切感受剪纸艺术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必能唤醒学生心中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敬意与向往,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更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湖南,开学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花灯,通过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在科技互动中激发创新思维。在上海,学校通过玩转非遗“黑科技”,结合科创特色,以“非遗‘新’用”为主题,开展非遗知识竞答等活动。在西安,非遗与AI科技的碰撞,不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涵育了他们的科技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的新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AI更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科技巨变的时代,教育需做好创新和传承的平衡,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育,启发学生成长,同时也应坚持对人的培养,引导他们追求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

  今年寒假,作为热门电影主角,“哪吒”元素大火,孩子们对此喜闻乐见。对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蓬勃的青少年来说,新鲜出现的事物、浓郁的环境氛围,都是培育兴趣的宝贵土壤。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入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比如,有体育老师带领学生们跳自己原创编舞的“哪吒rap”,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新疆的皮影戏社团以哪吒为主角进行创作,让学生了解作为非遗的皮影戏,希望孩子们能够借此爱上国潮文化。在西安,哪吒、DeepSeek(深度求索)、人形机器人等热门元素出现在校园,激励和引导学生们探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浸润着文化自觉的“第一课”,是对过往的深深致意,更是向未来的成长宣言。这份新学期的传统文化开端,一定能助力学生们奔赴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作者:李玉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