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力劳动者从业获得感

2025-02-27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增强体力劳动者从业获得感

  北京朝阳区 孟祥夫

  如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国、买遍全球。这背后,物流环节的货车司机功不可没。这些年,货车司机从业环境有所改善。到“司机之家”可以安心休息,电子证照实现跨区域互信互认,年检也不用跑办事大厅现场盖章、不耽误在外跑车。但货车司机依然被停车难、议价难等老问题困扰,更遇到被平台算法困住等新问题。

  破解难题、打通堵点,更好保障其劳动权益,不仅是从业者的期盼,也关系物流行业的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让货车司机工作更顺心、更舒心,除了改善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停车休息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协商调解机制。比如,推动降低货运平台过高抽成,防止平台诱导驾驶员压价竞争;促进劳动报酬、职业伤害等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迈入智能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依然需要千千万万的体力劳动者。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增强从业获得感,提升职业归属感,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等体力劳动者,才能更好为小家奔忙、为大家服务。

  善借技术之力提升公共服务

  山东淄博市 广 海

  在杭州东站等网约车,通过手机“碰一碰”功能,获取小程序后输入车牌号,网约车是否进入停车场,停在哪个车位,车站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手机上点击“一键导航”,就能带你去具体停车点。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优化公共服务,既帮助乘客解决了找车烦恼,也提升了社会车辆通行效率,让供需真正实现精准对接,无形中提高了游客、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

  多想一点、更进一步,为民服务常做常新。如今有的地方增设潮汐车位,完善错峰停车算法,缓解社区居民与周边企业员工停车难。有的地方开发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上面吃饭、修补、理发、买药等信息一应俱全。可见,只要善借技术之力,主动靠前服务,总能找到纾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对策、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办法。

  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治理应更加精细化,服务应更加人性化。既办成一件事,更办好一类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大家心坎上,相信高品质生活的成色一定会越来越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增强体力劳动者从业获得感

2025年02月27日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增强体力劳动者从业获得感

  北京朝阳区 孟祥夫

  如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国、买遍全球。这背后,物流环节的货车司机功不可没。这些年,货车司机从业环境有所改善。到“司机之家”可以安心休息,电子证照实现跨区域互信互认,年检也不用跑办事大厅现场盖章、不耽误在外跑车。但货车司机依然被停车难、议价难等老问题困扰,更遇到被平台算法困住等新问题。

  破解难题、打通堵点,更好保障其劳动权益,不仅是从业者的期盼,也关系物流行业的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让货车司机工作更顺心、更舒心,除了改善服务区、加油站等地停车休息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协商调解机制。比如,推动降低货运平台过高抽成,防止平台诱导驾驶员压价竞争;促进劳动报酬、职业伤害等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迈入智能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依然需要千千万万的体力劳动者。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增强从业获得感,提升职业归属感,货车司机、网约配送员等体力劳动者,才能更好为小家奔忙、为大家服务。

  善借技术之力提升公共服务

  山东淄博市 广 海

  在杭州东站等网约车,通过手机“碰一碰”功能,获取小程序后输入车牌号,网约车是否进入停车场,停在哪个车位,车站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手机上点击“一键导航”,就能带你去具体停车点。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优化公共服务,既帮助乘客解决了找车烦恼,也提升了社会车辆通行效率,让供需真正实现精准对接,无形中提高了游客、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

  多想一点、更进一步,为民服务常做常新。如今有的地方增设潮汐车位,完善错峰停车算法,缓解社区居民与周边企业员工停车难。有的地方开发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上面吃饭、修补、理发、买药等信息一应俱全。可见,只要善借技术之力,主动靠前服务,总能找到纾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对策、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办法。

  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治理应更加精细化,服务应更加人性化。既办成一件事,更办好一类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大家心坎上,相信高品质生活的成色一定会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