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戏下乡本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暖心之举,但媒体调研发现,个别地方却出现冷场式、广告式、自嗨式送戏等现象,感慨之余不禁令人思考:送戏下乡,不香了吗?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曾几何时,在家门口欣赏一出传统戏剧,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现场的敲锣打鼓声、摊贩叫卖声也都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确实,在物质文化生活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去看演出,过足戏瘾,是不可或缺的乡村文化生活。无论是送戏下乡的惠民初心,还是推动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良好成效,都值得肯定。
时移世易。如今一些地方的送戏下乡遇冷,原因是多重的。最直接的,恐怕就是需求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观众少了,随着农村日益老龄化空心化,愿欣赏、爱欣赏传统戏剧的“戏迷”少了;需求变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尤其是直播、短视频的兴起,让大家的选择更加多元、多样;环境变了,当前农村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已经较以往发生很大变化,而有些传统戏剧创新不足、贴近现实不够,等等。在此背景下,如果送戏下乡仍旧是“老一套”,自然也就“唱不下去”。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冷场式、广告式、自嗨式送戏,暴露出一些地方组织文化活动中面临的经费、人员、政策支撑等方面的现实短板,不容忽视。受此影响,一旦这类活动成为走形式、走过场,就更背离了政策本意,走向了服务群众的反面,浪费资源、影响群众观看体验不说,对当地文化氛围、发展生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