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被誉为诗歌第一刊的《诗刊》,其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无独有偶,创刊20年的诗歌刊物《青春诗刊》也在官方微信号发文《那些用AI写作投稿的人,你要点X脸吧!》,怒斥用AI写作的投稿者,并表示将建立黑名单机制。
AI写诗与人类写诗,孰优孰劣?笔者分别将这个问题抛向了一位诗人朋友和Deepseek。
诗人的回答很简洁,也很自信:AI写诗,将像上涨的海平面,把人类逼到一个个艺术的孤岛上,只有在山顶上的人才能活下来。
Deepseek的回答,则十分周全:AI写诗与人类诗人的创作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两者各有优劣,无法简单断言孰优孰劣。AI的优势在于数据驱动,通过学习海量诗歌文本,能快速模仿不同风格,甚至进行融合跨时代、跨文化的表达,并能生成反常规的词汇组合,打破语法惯例,带来意外的新鲜感,几分钟内生成数百首诗歌的速度将远超过人类速度。而高质量的人类创作的优势在于有着明确的情感动机和精准的语言控制力,其情感“在场”性、对文化背景的深切把握是无法经历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AI无法比拟的。
诗歌,是语言的暴动,也是情感的炼金术,考验的是诗人的想象力、意境、思想深度和文字表达,承载着文明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觉醒,甚至在极权社会中成为抵抗的工具——“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糖是甜的,你也是”,辛波丝卡的诗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喜悦,打通了私人化表达的空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不仅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狄金森的诗句道尽欲望与存在的悖论……最优秀的诗歌能把个体瞬间的震颤,无论是爱、孤独、绝望、狂喜,都提炼成跨越时空的普遍经验,而目前的AI诗作,即便乍一看像模像样,但都只是规则下文字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