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之我十之”,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其大意是,别人一次就学会的,我重复百次;别人用十分努力实现的,我用千分的努力也要做到。真能如此,即使天生愚钝,即便此刻柔弱,最终也会变得聪明、强大。
细品慢尝,这句话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类似,都在提醒人们勤能补拙、水滴石穿,都在强调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保持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则略有不同。它淡化了勤能补拙的意味,突出展现了要比别人付出十倍、百倍努力的决心。近年来,这句话时常出现在各地领导的正式讲话中,用以提振士气、鼓舞斗志。对此,究竟该怎样理解?又如何真正做到?
应当看到,“人一我十”并非简单的数量概念。拿时间来说,时间不会偏私,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现如今,各地干部已普遍满负荷工作。在一些部门、单位,“白+黑”“5+2”甚至成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字面上的“人一我十”并不现实。再看“努力”——如今各地发展如千帆竞发,无不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且不说“人一我十”,要做到“人一我二”都不容易。
说到底,“人一我十”指向的是一种状态、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自觉和担当。它强调发扬“我”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自我加压、自我驱动;强化“比”的自觉,坚持与最优者对标、最强者比拼、最快者赛跑;焕发“拼”的干劲,全力拼作风、拼能力、拼服务、拼细节、拼质效……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人一我十”不是一句口号,最终要体现在实效上。目前来看,在实践中,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