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材料、撰写材料、整理材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内容之一。据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基层干部反映重复材料多、无用材料多,挤占了抓落实的精力和时间。(2月25日《人民日报》)
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字材料承载着政策传达、工作指导、情况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功能,重要性可想而知。对于一些“笔杆子”而言,写材料也是一项政策性、思想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十分锻炼思考、总结、写作等能力。但凡事过犹不及,重复材料多、无用材料多,几乎成了这些年基层干部吐槽的“重灾区”。“五加二”“白加黑”“绞尽脑汁”“改到迷茫”,在一些基层调研中,也常常能听到一些“材子材女”大倒苦水。
作为一个成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我深知“笔杆子”写作之苦。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随手写一篇短评,从标题、结构到句式都免不了要细细打磨、认真考究一番,更别提那些篇幅堪比论文的工作报告了。无论是写领导讲话还是编文件、报告,必须让文章合辙押韵、对仗华丽、面面俱到、出新出彩,时不时还要寻章摘句,非得妙笔生花、落笔生辉不可;为了体现重视程度,明明是一两千字就能说清楚的事,非要穿靴戴帽、叠床架屋,写一堆“正确的废话”;更让人苦恼的是,有时自己手头的工作没完成还要接上级摊派起草初稿的任务,上面不满意还得回炉重造,上级反复提出改稿要求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当写材料朝着注水、僵化的方向发展,就容易变成影响干部担当作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