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2》的想象力生产

2025-02-26 07:52 来源:人民网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是一种依靠技术赋形的想象力生产。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正是这样一部电影作品,它不仅通过可以媲美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技术革新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景观,同时也大大超越短视频时代的观众视觉感受,以巧妙的想象力重构了观众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哪吒2》不仅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突破,还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

  作为一种“想象力生产”,电影的核心在于将既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被市场接受的新叙事形态。《哪吒2》的想象力生产就主要体现在对经典文本与影视语言的创造性转化方面,即对之前文学影视中的经典形象与流行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比如主人公哪吒的“魔童”设定,不仅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哪吒之后的行为合情合理。烟熏妆、松垮裤腿及略带痞气的不羁表情正是哪吒作为魔童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哪吒2》中哪吒是一个既会恶作剧又内心柔软,既会与命运抗争又渴望被爱,会在“身份焦虑”过程中寻找自我的“普通人”。必须承认,这个不听话的魔童是一个不省心的哪吒也是一个有魅力的鲜活哪吒,它会让观众好奇这样的哪吒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而后电影所聚焦的“家庭亲情”与个体成长相伴随的“反抗命运”主题才能够成立。应该说,这正是电影勇于突破传统和极富想象力的体现。同时,电影对《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神话的现代化改编也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视觉化转译。例如,“三头六臂”神通的设计摒弃西方机械美学,转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提取粒子特效的灵感,形成“以虚写实”的东方玄幻意境。这种化用既满足了观众对传统符号的认知惯性,又以技术奇观强化了观众的沉浸式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哪吒2》具有创新想象力的传统文化符号元素也在电影内外形成了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让人若有所思、回味无穷。比如,电影中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与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角色形象相互呼应,影片中对“定海神针”的引入,虽与《西游记》中的如意金箍棒有关,但在此情境中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成为反抗命运的符号。此外,哪吒与敖丙的对抗与共生关系以及与上一步作品《魔童降世》所形成的叙事闭环,也以相互参照的方式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与经典作品和观众情感的深度对话。而电影借鉴《黑神话:悟空》等国产3A游戏的视觉逻辑,在战斗场景中的高速剪辑与粒子特效则强化了“东方玄幻”的美学辨识度,可以说是跨媒介叙事的互文共振。巧合的是,影片票房破百亿的现象也与中国文化产业崛起的宏观叙事形成共振,不仅强化了IP的延续性,更将电影消费转化为一种文化认同的集体仪式。

  总之,在短视频主导的视觉奇观时代,在观众已经习惯了各种碎片化、高强度视觉刺激的背景下,电影《哪吒2》通过化用经典、拼贴文化现象以及与现实社会构建互文关系,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以自身强大的想象力与生产力成功超越了观众的短视频视觉刺激,构建了一种既让观众沉浸于视觉奇观,又引发深层思考的全方位沉浸式观影体验。这种不可替代性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为未来电影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电影生产需要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在视觉奇观和文化内涵上实现双重突破,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电影《哪吒2》的想象力生产

2025年02月26日 07:52   来源:人民网   詹 欣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是一种依靠技术赋形的想象力生产。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正是这样一部电影作品,它不仅通过可以媲美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技术革新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景观,同时也大大超越短视频时代的观众视觉感受,以巧妙的想象力重构了观众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哪吒2》不仅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突破,还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式作品。

  作为一种“想象力生产”,电影的核心在于将既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被市场接受的新叙事形态。《哪吒2》的想象力生产就主要体现在对经典文本与影视语言的创造性转化方面,即对之前文学影视中的经典形象与流行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比如主人公哪吒的“魔童”设定,不仅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哪吒之后的行为合情合理。烟熏妆、松垮裤腿及略带痞气的不羁表情正是哪吒作为魔童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哪吒2》中哪吒是一个既会恶作剧又内心柔软,既会与命运抗争又渴望被爱,会在“身份焦虑”过程中寻找自我的“普通人”。必须承认,这个不听话的魔童是一个不省心的哪吒也是一个有魅力的鲜活哪吒,它会让观众好奇这样的哪吒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而后电影所聚焦的“家庭亲情”与个体成长相伴随的“反抗命运”主题才能够成立。应该说,这正是电影勇于突破传统和极富想象力的体现。同时,电影对《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神话的现代化改编也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视觉化转译。例如,“三头六臂”神通的设计摒弃西方机械美学,转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提取粒子特效的灵感,形成“以虚写实”的东方玄幻意境。这种化用既满足了观众对传统符号的认知惯性,又以技术奇观强化了观众的沉浸式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哪吒2》具有创新想象力的传统文化符号元素也在电影内外形成了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让人若有所思、回味无穷。比如,电影中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与1979年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角色形象相互呼应,影片中对“定海神针”的引入,虽与《西游记》中的如意金箍棒有关,但在此情境中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成为反抗命运的符号。此外,哪吒与敖丙的对抗与共生关系以及与上一步作品《魔童降世》所形成的叙事闭环,也以相互参照的方式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与经典作品和观众情感的深度对话。而电影借鉴《黑神话:悟空》等国产3A游戏的视觉逻辑,在战斗场景中的高速剪辑与粒子特效则强化了“东方玄幻”的美学辨识度,可以说是跨媒介叙事的互文共振。巧合的是,影片票房破百亿的现象也与中国文化产业崛起的宏观叙事形成共振,不仅强化了IP的延续性,更将电影消费转化为一种文化认同的集体仪式。

  总之,在短视频主导的视觉奇观时代,在观众已经习惯了各种碎片化、高强度视觉刺激的背景下,电影《哪吒2》通过化用经典、拼贴文化现象以及与现实社会构建互文关系,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以自身强大的想象力与生产力成功超越了观众的短视频视觉刺激,构建了一种既让观众沉浸于视觉奇观,又引发深层思考的全方位沉浸式观影体验。这种不可替代性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为未来电影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电影生产需要超越观众的想象力,在视觉奇观和文化内涵上实现双重突破,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