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宣稿引质疑,一键删除就是最优解吗?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的文章。大意是,荣获多项殊荣的一教授带领团队,攻克多项行业技术难题,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对此,茅台集团明确答复说“不可能”,并表示“将私下协调更改”。面对质疑,山科大悄悄删除了上述文章。
是技术突破,还是宣传“注水”,目前高校并未正面回应。但由此引出另一个话题——单位机构需要什么样的自我宣传?
在各单位不断强化宣传平台建设的背景下,大量用以展示其良好形象的宣传稿不断涌现。细究稿件内容,不乏争议性的表述,最为典型的当属以下几种。其一,价值观争议。比如,一央企在宣传某女性员工爱岗敬业时,使用“连续两个晚上通宵加班”“出现了流产症状”等不当表述。其二,真实性存疑。比如,一高校微信公众号曾刊文《我校超牛“大神”,考研政治97!》,后经调查发现,“该学生上报的成绩确实存在问题”。其三,浮夸风不止。比如,一央企在展现某员工一年来的工作成就时,使用了“7亿多次施印”“用印登记率100%”等令人惊愕的表述。
从效果看,上述单位的宣传稿不仅于塑造自身形象无益,更会折损宝贵的公信力,政府机关尤其需要警惕这一点。过去一段时间,城市宣传中的“张冠李戴”屡见不鲜:落款为“延安市统征办宣”的多幅宣传画,却大书“共建文明郑州”标语,并配有郑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长白山发布”政务公众号的一条管控公告,共计出现7处“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区”的错误表述……政府不慎自毁公信力的教训固然深刻,科研宣传中的浮夸风同样要不得。近年来,“重磅!”“诺奖级成果!”“革命性突破!”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科研机构的宣传稿中,甚至出现在部分科研人员的成果描述中。这种自我标榜式的宣传报道所折射出的浮躁心态,与科研工作本应具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作风是极不匹配的。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一些网友格外关注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