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电诈案例的典型意义

2025-02-25 06:56 来源:南方日报

  一边是“天下无诈”的期许,一边是防不胜防的圈套,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讨论度极高的社会公害。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7件人民法院审结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透过这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什么?

  一是反诈决心。

  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隐匿性强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高发难破,当前更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组织化趋势日益明显,呈现出跨境化、链条化、暴力化、产业化态势,衍生偷越国(边)境、非法拘禁等一系列犯罪活动,必须露头就打、绝不手软。一盘踞在柬埔寨王国的跨境电诈集团,利用“杀猪盘”骗取100余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1亿余元,3名首要分子最终被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其所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有诈必打、虽远必追,对首要分子从重处罚,是相关部门的一贯态度。也唯有出重拳、下重手,才能形成强震慑。去年6月,最高法发布《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对于应当重点打击的犯罪分子,坚持总体从严”。

  前述意见中特别提出的“全面加强追赃挽损”,这次亦有体现——同为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另一案例中的申某涛能积极退赃,退赔被骗群众经济损失,体现了认罪、悔罪态度,二审法院作出依法从宽处理,彰显宽以济严、罚当其罪的法治原则,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普法意义。

  二是诈骗套路。

  典型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尽管电信诈骗手法加速迭代翻新,犯罪高度智能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细致梳理其典型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诱骗手法,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提高“免疫力”。比如,从高薪诱惑“拉人头”,到以“网络兼职”为名的“刷单”,受害人还沦为了电诈“工具人”,背后是对贪婪心理的极致利用。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的“高回报”大概率是陷阱。再如,无论是虚假平台操控结果诱导投注,还是伪装成“完美情人”诱导女性参与博彩,一些网络博彩类案件表明,诈骗分子比想象中狡猾:他们善于“放长线钓大鱼”,深谙“温水煮青蛙”之道。相对传统的诈骗方式,其危害性往往更大,常常导致受害人血本无归,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电诈猛于虎,快破案不如不发案。如何用好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筑牢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紧迫且必要。

  三是工作重点。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反诈既要全链条打击,也要抓住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保护易感人群。从案件细节来看,电诈的“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和留学生。前者涉世未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后者独自出国求学,与国内家人存在时差、信息差,且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盯上。另一方面,骗子的精准“围猎”屡屡得逞,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一大根源,背后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除了揪出行业“内鬼”,组织人员偷越国(边)境的“蛇头”,为诈骗集团提供转账协助的“卡头”,也要依法重击。

  天下苦电诈久矣。近年来,从“长城”到“断卡”,从“断流”到“拔钉”,公安机关持续推出专项行动,有力遏制了电诈的增长势头,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但也要看到,当前电诈仍处于高发期,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破解电诈的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跨境式布局,仍需国内外各方紧密合作、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将反诈进行到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读懂电诈案例的典型意义

2025年02月25日 06:56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一边是“天下无诈”的期许,一边是防不胜防的圈套,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讨论度极高的社会公害。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7件人民法院审结的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

  透过这些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什么?

  一是反诈决心。

  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隐匿性强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高发难破,当前更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组织化趋势日益明显,呈现出跨境化、链条化、暴力化、产业化态势,衍生偷越国(边)境、非法拘禁等一系列犯罪活动,必须露头就打、绝不手软。一盘踞在柬埔寨王国的跨境电诈集团,利用“杀猪盘”骗取100余名被害人共计人民币1亿余元,3名首要分子最终被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其所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有诈必打、虽远必追,对首要分子从重处罚,是相关部门的一贯态度。也唯有出重拳、下重手,才能形成强震慑。去年6月,最高法发布《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对于应当重点打击的犯罪分子,坚持总体从严”。

  前述意见中特别提出的“全面加强追赃挽损”,这次亦有体现——同为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另一案例中的申某涛能积极退赃,退赔被骗群众经济损失,体现了认罪、悔罪态度,二审法院作出依法从宽处理,彰显宽以济严、罚当其罪的法治原则,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普法意义。

  二是诈骗套路。

  典型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尽管电信诈骗手法加速迭代翻新,犯罪高度智能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细致梳理其典型特征,了解一些基本的诱骗手法,做到举一反三,才能提高“免疫力”。比如,从高薪诱惑“拉人头”,到以“网络兼职”为名的“刷单”,受害人还沦为了电诈“工具人”,背后是对贪婪心理的极致利用。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所谓的“高回报”大概率是陷阱。再如,无论是虚假平台操控结果诱导投注,还是伪装成“完美情人”诱导女性参与博彩,一些网络博彩类案件表明,诈骗分子比想象中狡猾:他们善于“放长线钓大鱼”,深谙“温水煮青蛙”之道。相对传统的诈骗方式,其危害性往往更大,常常导致受害人血本无归,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电诈猛于虎,快破案不如不发案。如何用好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筑牢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紧迫且必要。

  三是工作重点。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反诈既要全链条打击,也要抓住关键环节。一方面,要保护易感人群。从案件细节来看,电诈的“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和留学生。前者涉世未深、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后者独自出国求学,与国内家人存在时差、信息差,且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容易被别有用心者盯上。另一方面,骗子的精准“围猎”屡屡得逞,个人信息的泄露是一大根源,背后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除了揪出行业“内鬼”,组织人员偷越国(边)境的“蛇头”,为诈骗集团提供转账协助的“卡头”,也要依法重击。

  天下苦电诈久矣。近年来,从“长城”到“断卡”,从“断流”到“拔钉”,公安机关持续推出专项行动,有力遏制了电诈的增长势头,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但也要看到,当前电诈仍处于高发期,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破解电诈的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跨境式布局,仍需国内外各方紧密合作、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将反诈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