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I处方审慎一点总没错

2025-02-25 06:4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新规,明确“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AI医疗边界的热议。

  “禁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AI实在太“火”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为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技术和成本的变革,而且其开源与开放的策略,也让人工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To C(用户)端,人工智能早就被人类“玩坏”了——当你还正儿八经向它提问求助日常问题时,有人已经开始让它“算命”“算星座”,甚至“算彩票”了,简直万物皆可“DeepSeek”。而在To B(企业)端上,“接入DeepSeek”更成为近来各行各业争先恐后的“标准动作”。总之,似乎人人都生怕被这波人工智能新浪潮落下。在如此氛围下,此时出现一个疑似“与人们唱反调”的新规,涉及的还是大众普遍关心的医疗领域,自然就引人关注了。有人甚至认为此举是“逆流”,是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然而,这恐怕只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误会”。事实上,此次新规的实际内容并没有那般“针锋相对”。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只是其中关于“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也不“新”——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且细看这则禁令,更多的是对国家规定的重申与细化,目的在于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以假乱真钻空子。

  退一步来说,即便人工智能的临床诊断水平已与真人医生相差无几,也不能直接取代专业医生开处方。且不说AI诊断的结果是结合大数据得来的,并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倘若引发医疗事故,责任主体也将难以界定。说到底,禁用AI开处方,是规范AI技术——让其始终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为人所用,而非越界主导。

  一个“禁”字,似乎也让一些人觉得AI技术与医疗“合不来”。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结合早已远超普通人想象。在医院里,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功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多年前就可以帮助医生“看片子”,进行标记与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而从市场来看,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布超过30个医疗领域生成式AI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康复医疗、新药研发、心理咨询等多个重要领域,说句“全面开花”也不为过。

  可越是全面开花,越要小心谨慎。科技的进步始终伴随伦理的拷问。技术可以无限接近人,却永远无法取代人。技术可以赋能,但生命的重量终究需由人性的温度与专业的责任来承载。唯有在创新中恪守底线,在规范中释放潜力,方能让AI真正成为“医者仁心”的延伸,而非冰冷的替代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AI处方审慎一点总没错

2025年02月25日 06:46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新规,明确“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AI医疗边界的热议。

  “禁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AI实在太“火”了。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为人工智能带来更多技术和成本的变革,而且其开源与开放的策略,也让人工智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To C(用户)端,人工智能早就被人类“玩坏”了——当你还正儿八经向它提问求助日常问题时,有人已经开始让它“算命”“算星座”,甚至“算彩票”了,简直万物皆可“DeepSeek”。而在To B(企业)端上,“接入DeepSeek”更成为近来各行各业争先恐后的“标准动作”。总之,似乎人人都生怕被这波人工智能新浪潮落下。在如此氛围下,此时出现一个疑似“与人们唱反调”的新规,涉及的还是大众普遍关心的医疗领域,自然就引人关注了。有人甚至认为此举是“逆流”,是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然而,这恐怕只是一次信息差造成的“误会”。事实上,此次新规的实际内容并没有那般“针锋相对”。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禁用AI自动生成处方”只是其中关于“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也不“新”——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有多处对人工智能使用的限制规定。且细看这则禁令,更多的是对国家规定的重申与细化,目的在于规范保护患者的权益,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以假乱真钻空子。

  退一步来说,即便人工智能的临床诊断水平已与真人医生相差无几,也不能直接取代专业医生开处方。且不说AI诊断的结果是结合大数据得来的,并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倘若引发医疗事故,责任主体也将难以界定。说到底,禁用AI开处方,是规范AI技术——让其始终在安全可控的框架下为人所用,而非越界主导。

  一个“禁”字,似乎也让一些人觉得AI技术与医疗“合不来”。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结合早已远超普通人想象。在医院里,AI在医疗领域的辅助功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多年前就可以帮助医生“看片子”,进行标记与提示,从而降低误诊率。而从市场来看,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发布超过30个医疗领域生成式AI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康复医疗、新药研发、心理咨询等多个重要领域,说句“全面开花”也不为过。

  可越是全面开花,越要小心谨慎。科技的进步始终伴随伦理的拷问。技术可以无限接近人,却永远无法取代人。技术可以赋能,但生命的重量终究需由人性的温度与专业的责任来承载。唯有在创新中恪守底线,在规范中释放潜力,方能让AI真正成为“医者仁心”的延伸,而非冰冷的替代者。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