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看似正常,不久后被确诊重症晚期?近日,一起案例引发关注:某公司员工2019年首次体检的时候未见异常,一年半后在同一家机构体检,却被确诊癌症晚期。法院经过审理,认定体检机构存在影像漏诊过错,判决这家机构赔偿患者13.7万元。
体检是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虽然不以治病为目的,却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打好主动仗。一旦漏诊、误诊,就会“防线失守”,很可能给体检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健康损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本案中,体检公司没有及时发现患者肺部已存在实质性结节,更无任何建议提醒,存在明显的漏诊行为,被罚毫不冤屈。法院判定体检机构漏诊,既维护了体检者的合法权益,也给体检机构和行业敲响了警钟——健康体检关乎健康大事,容不得草草了事、例行公事!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去年,新疆乌鲁木齐一名二十多岁的男子在单位体检中连续两年未被诊断出胸腺肿瘤,最终导致八级伤残;在河南新乡,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在患者体检过程中存在影像读片失误、诊断遗漏等过错。这些案例看起来是小概率事件,却暴露了体检行业的服务问题。
从专业性来看,体检漏诊、误诊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医生水平不够,对一些病症缺乏识别;二是机构设备落后,无法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三是检查项目局限,比如一些体检套餐只包含常规项目,对一些重疾项目并未进行深入检查。客观而言,专业局限导致的“诊不出来”,或许情有可原;但现实中,接二连三的漏诊、误诊案例,更多是因为体检机构的责任心缺失。比如,有的体检医生或工作人员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有的机构为降低成本,仍沿用陈旧设备,使体检沦为“走过场”、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