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相亲”与这届年轻人更配

2025-02-25 06:46 来源:广州日报

  当生活方式、MBTI人格测试、动漫等成为寻找“灵魂伴侣”的指标,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恋综式旅行”、线下兴趣社交活动等淡化相亲符号的“轻相亲”形式受追捧。(2月23日《湖南日报》)

  “相亲”这两个字,曾让不少适龄男女闻之色变。见面前,介绍人说得口干舌燥,将双方条件夸得“此人只应天上有”,见面后却发现“人不对版”;饭局上,双方家长你来我往、推杯换盏,唯有当事人沉默不语只埋头干饭……毫无疑问,这些以他人为主导的传统相亲模式,不仅难以戳中年轻人的“心巴”,还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愈发排斥相亲活动。

  如何让年轻人迈出寻找幸福的第一步?关键要给他们的心理减负。

  淡化目的,让大家“轻装上阵”。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相亲对象”的称呼难免关联着结婚KPI,听起来就让人压力倍增。相比之下,“兴趣搭子”“活动朋友”等角色显然更容易让人放松下来,进而敞开心扉。不少“轻相亲”活动从兴趣爱好入手,通过交友游戏等互动社交活动,让年轻人在同好者中寻找同路人,提高牵手成功的概率。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也降低了心理压力,显然更能让年轻人接受。

  明确主体,掌握幸福主动权。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不少95后、00后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倾诉心声。随着年轻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相亲“反客为主”的行为愈加令人反感。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隔屏相望”的生活,赛博相亲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进入相亲直播间,用户既可以“潜水”围观,也能“单击上麦”参与相亲,甚至还能模拟情侣吵架。这种“键对键”的“赛博相亲”模式,不仅“零成本”,还能在算法的推荐机制下,进行精准筛选,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承认,“轻相亲”是年轻人以松弛姿态探索亲密关系的起点。对此,社会层面还应更加包容和支持,打破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拥抱幸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轻相亲”与这届年轻人更配

2025年02月25日 06:46   来源:广州日报   刘硕

  当生活方式、MBTI人格测试、动漫等成为寻找“灵魂伴侣”的指标,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恋综式旅行”、线下兴趣社交活动等淡化相亲符号的“轻相亲”形式受追捧。(2月23日《湖南日报》)

  “相亲”这两个字,曾让不少适龄男女闻之色变。见面前,介绍人说得口干舌燥,将双方条件夸得“此人只应天上有”,见面后却发现“人不对版”;饭局上,双方家长你来我往、推杯换盏,唯有当事人沉默不语只埋头干饭……毫无疑问,这些以他人为主导的传统相亲模式,不仅难以戳中年轻人的“心巴”,还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愈发排斥相亲活动。

  如何让年轻人迈出寻找幸福的第一步?关键要给他们的心理减负。

  淡化目的,让大家“轻装上阵”。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相亲对象”的称呼难免关联着结婚KPI,听起来就让人压力倍增。相比之下,“兴趣搭子”“活动朋友”等角色显然更容易让人放松下来,进而敞开心扉。不少“轻相亲”活动从兴趣爱好入手,通过交友游戏等互动社交活动,让年轻人在同好者中寻找同路人,提高牵手成功的概率。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也降低了心理压力,显然更能让年轻人接受。

  明确主体,掌握幸福主动权。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不少95后、00后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倾诉心声。随着年轻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相亲“反客为主”的行为愈加令人反感。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隔屏相望”的生活,赛博相亲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进入相亲直播间,用户既可以“潜水”围观,也能“单击上麦”参与相亲,甚至还能模拟情侣吵架。这种“键对键”的“赛博相亲”模式,不仅“零成本”,还能在算法的推荐机制下,进行精准筛选,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必须承认,“轻相亲”是年轻人以松弛姿态探索亲密关系的起点。对此,社会层面还应更加包容和支持,打破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拥抱幸福。

 

(责任编辑:年巍)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