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毕业生带着职称去求职,是安徽马鞍山市试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21年,马鞍山市在马鞍山学院试点建设全省首家高校产业工程师学院。2023年,试点范围又扩大到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工学院2所本科院校,达到一定条件的毕业生便会获得职称。
近年来,“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边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边是企业高呼“技能型人才短缺”。安徽省几所学校的改革通过对人才培养机制的主动创新,打开了产教融合的新通道,具有积极的意义。
校园职称,新意十足,多方获益。对于学校而言,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适配度;对学生来说,在求学期间就可以评职称,有利于更早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提升个人竞争力,到单位也会更快上手,可增加学生求职的含金量;而对企业来说,新人有职称,意味着技能过关,招来就能用,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
但也要看到,此项改革的真正目的是要解决让高校毕业生更快适应社会、融入职场的问题,改革是否真正见效,企业是否买账,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几大问题。一是要严把校园职称的评审关。目前不少单位实行评聘分离,也就是说评了职称用人单位也未必认可。因此,校园职称评审绝不可降低标准,要让每一个带着职称求职的学生都是技能点满满的高质量人才,形成校园职称认可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要避免评职称与学分、评优等挂钩,从而导致学生为“刷职称”而忽视其他教学内容,影响人才质量。二是要提升校园职称的流通性。校园职称不只是求职加分项,更是职业加油站。目前教育部门的职称评定还只是试点,尚需人社部门大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期待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让“学生职称”真正成为全国通行的“能力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