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呼吸科门诊32号张筱婷(化名)到3诊室就诊。”1月底,在北京工作的张筱婷历经两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走进医生诊室。“早上8点多我就来了,但由于号码靠后,一直被后到但号码靠前的人‘插队’。”张筱婷不解地说:“明明我先到,为何后到的却先看?”(2月22日《工人日报》)
对此,分诊台护士告诉张女士,先到的不一定能先看,报到后,预约号码越小,排队越靠前。张女士这才明白,由于一周前挂号时只剩下当天11时左右的号源,她的预约号码较大,所以尽管报到顺序靠前,但只要后来者比她的预约号码小,就能排在她前面。这种情况叫作“先到反后诊”。
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不少人利用医院这一叫号规则传授“快速就诊”经验:“如果挂了XX医院的号,想要快速看病,就一定要迟到,如果早到了就只能干等着……”还有网友基于自身经验表示,挂的号靠前,报到后一般很快就能看上,所以选择预约时段时,应当尽量往早选,报到时间可以尽量靠后,减少等待时间。
门诊预约挂号制度已实行多年,这对节省就诊时间、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医院拥挤、提升就医体验、维护医疗秩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就诊者未按预约时段报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下,“先到先诊”还是“预约优先”,成为不容小视的“叫号难题”,既涉及规则公平,也关乎就医秩序。如果视而不见或处理不当,走“快速就诊”捷径的就诊者可能越来越多,而像张女士那样在诊室门外等候两个多小时的现象也会越来越普遍。果真如此的话,预约挂号制度的内核可能被“掏空”,其意义难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