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是学校育人常用的方法,也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不仅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更折射出教育者的智慧和情怀。前不久,有两所学校的做法广受关注,引发思考:学校应如何善用奖励,把握奖励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所学校的做法关于“做题”。成都某中学为鼓励月考单科第一、班级第一以及进步最大的学生,在食堂设立“学霸就餐区”。如此有仪式感的奖励初衷可以理解,然而也引发担忧,是否会带来学生之间的隔阂,形成焦虑和不必要的压力,造成唯成绩的导向。后来,学校发布情况说明,称已整改取消,折射出育人理念的反思:奖励要既鼓励先进又兼顾平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鼓励、尊重中成长。
一所学校的做法关乎“做人”。宁夏银川发生地震,一名高中生跑出教室时发现,身后有腿脚不便的同学难以撤离,便迅速折回,背起来往外冲。很多网友点赞,“优秀的孩子”“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这名学生收获荣誉称号、学费减免等嘉奖。这是对善举的肯定、奉献精神的褒扬,更激励学生在追求优秀成绩的同时涵养高尚品德。
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校奖励看似事小,实则意义重大。奖励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和载体。通过科学的激励与评价,让学生带着荣誉感和自豪感主动进步、改变、成长,应是教育工作中常思常新的问题。
一方面,思考为何奖。奖励的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现“何为优秀”“学习什么”的价值判断,释放鲜明的评价导向。奖励巧思,就有更多学生勤于思考、矢志创新;奖励团结,在于引导尊重集体、尊重他人;奖励学业上力争上游,不畏艰苦、以勤为径的孩子会越来越多。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直珍藏求学期间的荣誉、奖状。每一朵小红花都能“开口说话”,教会我们何为真善美,何为勤学笃行。因此,于教育者而言,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融入每一次奖励,方能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良好品行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