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四季豆”并非管得宽

2025-02-20 07:42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四川泸州发布消息,新的《泸州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发青发芽土豆、新鲜生黄花、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引发热议。(2月19日封面新闻)

  有网友表示:“吃了一辈子的四季豆,酒席凭啥不能用?”在四川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四季豆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因此,乍一看到“不得使用四季豆”的规定,一些人难免产生抵触情绪,觉得“管太宽”。

  据医生介绍,生四季豆或未完全熟透的四季豆含皂苷霉素,进食后可致中毒。现实生活中,因食用未煮熟四季豆而中毒的事件也偶有发生。因此,在集体聚餐这种人员众多、风险更难把控的场景下,以《规范》将高风险食材“拒之门外”,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对公众负责的体现。

  此外,细看《规范》可发现,规定仅针对10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并非“一刀切”。从法律依据上来讲,这一规定也有迹可循,不是无的放矢。早在2020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此类限制;2021年泸州亦印发指导意见细化管理。类似的规定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先例,比如学校食堂通常明确禁止使用四季豆。

  不过,这番争议给管理所带来的启示同样不可忽视。社交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不少网友其实并非完全反对,而是觉得直接禁止太苛刻、用词太“严厉”。诚然,食品安全问题容不得含糊,《规范》固然是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是应“刚柔并济”。比如,不妨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详细介绍这些食材的危害及中毒案例,让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规定的意义,将“不得”转化为自觉行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四季豆”并非管得宽

2025年02月20日 07:42   来源: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近日,四川泸州发布消息,新的《泸州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于2月23日起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发青发芽土豆、新鲜生黄花、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原材料”引发热议。(2月19日封面新闻)

  有网友表示:“吃了一辈子的四季豆,酒席凭啥不能用?”在四川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四季豆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因此,乍一看到“不得使用四季豆”的规定,一些人难免产生抵触情绪,觉得“管太宽”。

  据医生介绍,生四季豆或未完全熟透的四季豆含皂苷霉素,进食后可致中毒。现实生活中,因食用未煮熟四季豆而中毒的事件也偶有发生。因此,在集体聚餐这种人员众多、风险更难把控的场景下,以《规范》将高风险食材“拒之门外”,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是对公众负责的体现。

  此外,细看《规范》可发现,规定仅针对10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并非“一刀切”。从法律依据上来讲,这一规定也有迹可循,不是无的放矢。早在2020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此类限制;2021年泸州亦印发指导意见细化管理。类似的规定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先例,比如学校食堂通常明确禁止使用四季豆。

  不过,这番争议给管理所带来的启示同样不可忽视。社交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不少网友其实并非完全反对,而是觉得直接禁止太苛刻、用词太“严厉”。诚然,食品安全问题容不得含糊,《规范》固然是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是应“刚柔并济”。比如,不妨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详细介绍这些食材的危害及中毒案例,让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规定的意义,将“不得”转化为自觉行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