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初中校园将三大球中的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则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昨天,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体育八条”,其中必修三大球规定尤其引人关注。“体育八条”还要求,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等。
“体育八条”是继“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后,又一条丰富孩子们体育生活的重磅消息;将三大球纳入必修内容,不仅增加运动项目的数量,还能提升体育课的含金量。与跑步、广播体操、立定跳远等体育项目相比,三大球无疑是更能确保孩子们“真出汗”的体育课。
必修三大球,修的不仅是体能素质,还有品格精神。三大球比赛之所以能一次次点燃万千球迷的热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集个人实力与团队精神于一体。当同学们参与其中,以全力拼抢对抗对手,通过紧密配合得分取胜,也会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种下热爱集体的种子。除中国女排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三大球其他国家队一直在艰难地寻求突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将三大球列入必修课,既培养孩子热爱三大球的基因,也能为中国体育未来培育更多好苗子。
从不许挤占体育课的禁令,到课间走出教室的动员,再到必修三大球,北京持续深挖体育的育人功能,一切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一切为了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围绕三大球“打入”校园体育课的目标,措施中提出了不少具体要求。比如,“校园三大球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突出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必然会倒逼学校重视平日培养、提高学生训练频次;“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也正需要三大球这样高强度的运动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