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近年来,得益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了加强,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与此同时,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得到了有效治理与规范引导。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校外教育治理推进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打下了牢固根基。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如何有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校外教育治理既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实践领域的关键问题。校内教育提质效果影响校外教育治理进程,当学校教育质量获得提升后,学生能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生和家长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会随之降低,这为校外教育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监管,校外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不再是“补课机构”,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倒逼校内教育质量提升。
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仅是“双减”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不断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才能确保基础教育稳步前行。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应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优化作业设计、推动科技赋能等方式,持续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尤其需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学足学好”的教育目标。其次,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校内各类资源,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充分释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科技场馆的育人潜能,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最后,切实开展教师减负工作,确保教师回归育人本位。学校应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非教育教学负担,完善教师弹性坐班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