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17日央视新闻报道,安全帽承担着保护作业人员头部安全的重任,其质量是否合格、达标至关重要。今年1月1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的《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强制实施,其中对头部防护所使用的安全帽必须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明确。但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在市场走访时发现,劣质安全帽依然存在。
虽然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出台,劣质安全帽本应再难有生存空间,但一些网络平台上仍然公开售假,安全帽合格证也在网上随意买卖;一些已明显超过使用期限的安全帽,如过期近20年的安全帽,仍被作为“特价产品”公开售卖;一些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的生产厂家,也在偷偷生产着达不到国标的劣质安全帽……
其实,多年前就有媒体做过调查,发现劣质安全帽更多戴在了一线工人头上,而领导、管理人员等戴的安全帽质量往往较好。通常,安全帽由用人单位或包工头发下去,工人数量大,安全帽自然需求量也大,每人发一顶几元钱的劣质安全帽,能节省不少成本。而领导、管理人员往往较少去工地,安全帽的需求量不大,因此他们反倒能戴到质量较好的安全帽。
劣质安全帽久禁不绝,在折射市场监管不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劳动权益困境。一线工人每日在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危险的工地干活,头顶的劣质安全帽却一砸就碎,成了只为“做做样子”的鸡肋,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无从保障。在此之外,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在其他劳保用品方面也经常以次充好,甚至是以牺牲一线工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