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寒假,“赶作业”大片再度上演,但是画风比往年多了些“科幻”——不少中小学生请来了DeepSeek等人工智能帮忙,一时间,“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第一批用DeepSeek赶寒假作业的孩子出现了”等话题引发热议。
数学题秒出解析步骤、作文自动生成模板、就连手抄报都能根据主题智能设计排版……AI技术的进步为高效完成作业提供了新途径,孩子们不亦乐乎,不少家长却喜忧参半,“担心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又担心作业完成得太快”,还有家长表示“这不就是抄作业吗?”“孩子过度依赖怎么办?”
如此担心不无道理。有学生把作文题和需求发给AI后直接照抄生成的作文,还有学生把做不出来的数学题扔给AI后抄答案。然而,教育的本质不是获取标准答案,是培养会思考的灵魂,比起简单的获取知识,学会思考显然更为重要。当孩子们把AI工具当成偷懒神器,不仅容易形成惰性,而且还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AI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其看待与使用AI。如今,已经有一些家长把AI当作“隐形家教”,让其在帮孩子润色作文、解题答疑、口语练习等学习场景中发挥作用;有的学生使用AI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根据学习进度和兴趣点进行智能推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攻城略地,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传统教育模式;当技术浪潮不可逆转,人工智能重塑生产生活,如何引导和培育孩子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与视野,或许是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需要直面的新课题。